在互联网行业内,“运营”这个职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往往更需要有成熟的知识体系和工作方法来给予行业从业者们以指引。《运营之光:我的互联网运营方法论与自白》尤其难得之处在于:它既对“什么是运营”这样的概念认知类问题进行了解读,又带有大量实际的工作技巧、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还包含了很多对于运营的思考、宏观分析和建议,可谓内容完整而全面,同时书中加入了作者亲历的大量真实案例,让全书读起来深入浅出、耐人寻味。
运营之光:我的互联网运营方法论与自白 读后感运营之光:我的互联网运营方法论与自白
黄有璨
28个想法
◆ 自序
>> 我认为,或许存在着三种不同维度和层次的“运营”。第一种,是“微观的运营”。在这个维度上,我们所谈论的运营,更多是具体的运营手段,比如说,如何做好一个活动,如何写好一篇推广文案,如何做好一次推广投放,如何管理好一个用户群,等等。
>> 第二种维度的运营,则是“宏观的运营”。在宏观层面上,我们更多关注的,是N多具体的运营手段,到底该如何被组织和串联起来,以便更好地作用于一款产品,辅助它的成长。换句话说,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关注的应当是运营的策略、规划和资源分配。
>> 而第三种维度的运营,我认为是“作为一种艺术而存在的运营”。
>> “是什么曾经拯救过你,你最好就用它来更好地拯救这个世界。”
>> 只有你接受了你的产品,才能把它推荐给你的用户
◆ 专家推荐语
>> 在行业发展初期是产品为王的,因为并没有对手;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是渠道为王的,因为谁占领了渠道,谁就赢得了用户;但是,在充分竞争的互联网领域,毫无疑问是运营决胜的。
◆ 0.1 为什么我觉得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将是运营驱动的?
>> 互联网在国内的发展,也许是可以粗略被分成3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互联网发展的最早期,我称之为概念驱动时代。
>> 第二个阶段,是互联网发展的成长期,我称之为产品驱动时代。
>> 第三个阶段,很可能就是已经慢慢到来的运营驱动时代。
>> 我眼中所谓“好的运营”,至少有3~5年以上经验,熟悉内容、用户、活动等各个模块的运营,熟悉各类产品形态,有能力通过各种运营手段的组合拉升一个产品大部分的主要数据,同时还可以做到跟产品间的沟通无障碍,甚至可以出一些简单的产品方案。
◆ 1.2 一个互联网人,到底该如何理解“运营”这个职能?
>> 互联网产品与传统产品间的一个很大不同:除了设计驱动的产品功能和体验,用户参与也构成了互联网产品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 2.1 为何超过80%的运营始终只能打杂?
>> 单纯依靠出卖劳动力和时间来达成的工作,价值感极低,非常容易被替代。且,无论你干半年还是三年,你可能都没什么成长。
>> 我过去这一周都做了哪些事情?哪些事情是有产出的,哪些事情产出不太够?哪些事情的产出效率尤其高,值得我花更多时间投入?而哪些事情产出不明显,我可能可以完全忽略它?
>> 中高级选手们,一定要把事情想清楚,找到目标和更容易有所产出的地方,才会开始投入执行。
◆ 2.3 “精益”的运营
>> 在我们日常的运营工作中,带着这种“找出最核心的不确定要素”和“先以最小成本搭建起来一个真实应用场景”的思维去工作
◆ 2.4 运营的“做局”与“破局”
>> 围绕着这个不确定用最低的成本搭建起来一个最接近于真实的用户场景,并把它推送到用户面前,去观察用户是否会出现你预期的行为。
◆ 2.5 我做运营的3个底层工作方法
>> 我自己有一个习惯,但凡我在朋友圈、微信群等地方看到有超过3个人都在提一个我此前从来没听过的概念,我就一定会专门抽出来至少30~50分钟的时间,去把这个我从来没听说过的东西彻头彻尾搞清楚。
>> 你可能需要养成的一个习惯,就是保持对于这种大众热点事件、话题和一些新鲜事物的敏感度。
>> 尽可能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典型用户,让自己大量置身于真实用户的真实体验场景下,这样久而久之,你自然会慢慢拥有一种对于你的用户们的“洞察力”。
>> 假如你需要短时间内获得对方的注意力,那你可能需要先抛出一个可以让对方大吃一惊、瞠目结舌或十分好奇的观点和结论,瞬间击中对方,然后再去逐一论证你的观点是否可以成立。而,假如你面临着的问题是要说服对方接受一个你的观点,那么你可能更需要先从大量事实和一些细节的刻画出发,通过事实和细节引发出对方的感知、共鸣和认同,再逐步引申出你的结论。
◆ 2.6 我眼中的4个关键性“运营思维”
>> 流程化思维
>> “要先有流程,再有解决方案”
>> 杠杆化思维
>> 好的运营,其实是有层次感的,你总是需要先做好做足某一件事,然后再以此为一个核心杠杆点,去撬动更多的事情和成果发生
◆ 3.2 一个运营必须具备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意识
>> 逻辑能力较强的人语言表达方面往往是有组织的。说话表达往往有框架有条理,思路清晰。比如,在回答问题时他会喜欢用“起因-经过-结果”、“案例-问题-分析原因-解决方法”等框架来进行回答。框架不是为了束缚思维,而是用来整理思路。
>> 尝试给自己建立某种思考框架(如我们前面说过的“案例-问题-原因-解决方案”这样的框架),并尝试在自己所有可能会经历的相关场景中都持续强制自己使用相应框架进行思考和表达,这样持续几个月后,通常是会有些效果的。
>> 这里要先引入两个数据分析中的基本概念:维度和度量。简单来说,度量就是具体的数据指标,它通常表现为某个量化过后的数据值。而维度则是去看待这些指标的不同角度。
>> 所谓数据分析,无非就是界定清楚了你要评估的度量有哪些,然后需要知道你可能有哪些维度去看待这些度量,偶尔可能还需要在不同维度和度量间交叉做一下分析和比对,最后产出结论,把结果用图表等方式呈现出来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