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节目推荐!限制户籍解决不了城市病,让农民工返乡治愈不了乡村隐痛!著名经济学家陆铭关注中国当前城乡经济发展中切实存在的现实问题,基于本土实证,以经济视角谏言社会问题,反成见聚共识之作。房价陡升、雾霾遮天、交通拥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窘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限制大城市人口流入,让农民工返乡,问题就能解决吗?不!去往城市,来谈乡愁。作者比较了全球经验,立足本土现状,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只有让市场本身充分发挥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棘手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功能不是与市场博弈,而是在市场失语的地方,以长远眼光,布局科学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大国大城》将告诉你,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只有以追求人均GDP的均衡取代追求区域GDP的均衡,才能充分发挥出大国的国家竞争力,并提升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
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 读后感花了六小时,终于读完此书。
作者从欧债危机说起,分析了货币统一而生产要素流动受限的情况下,地区发展不均及债务危机的结局,进而提出了集聚以致平衡的观点。行政力量的扭曲之手最终造成了大国难题,而大国难题的解在于集聚而成的大城。大城市是现阶段人类文明的果实之一,规模经济导致专业化,专业化又进一步产生学习效应。在早期粗糙集聚的年代,大城市的城市病如鲠在喉又难以避免,而如今,随着技术进步和经验积累,城市病不再那么致命,大城市的吸引力正不断招徕更多的资源,而更多的人与物的集聚又使得它更为迷人。
这本书应该是陆铭教授的学术科普吧,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的入门读物,还算通俗易懂,甚至我这个经济学门外汉都略觉啰嗦。至于内容,总体来说都是有道理的,不乏一些创见。个人觉得比不上华生的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但毕竟是各有侧重,确实值得一读。
最大的亮点在于这个平衡的定义。
当我们讲到地区差距和区域间平衡发展的时候一定要区分两个概念,第一个是总量的差距,第二个是人均的差距。对于经济增长和地区平衡来讲,我们需要的是人均意义上的增长和平衡,不是指总量意义上的差距缩小(即均匀分布)。
每个地区都有比较优势,对于中西部地区,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的条件并不突出,更适于发展旅游业、农业、矿产业,那就不要硬来,而是因地制宜。事实上这些产业不需要也养不活这些人口,反倒是东部几大都市圈需要也能养活他们,那就让他们去城市,去创造更大的价值。共同富裕并不要求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一致,而是每个人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发挥最大的作用,赚最多的钱。人均GDP最高的状态也是国家总GDP最高的状态。这就说到了生产要素的自由配置的问题。劳动力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需要自由流动,自由迁徙。其实,人口的自由迁徙,不只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户籍制度作为解决当年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临时制度,却在一次次利益争夺中固化下来。社会都发展到现在了,还是在受制于几十年前的临时制度。作者还常提到03年,对中西部的政策倾斜正始于此时。新农村建设也是同一时期展开的。城镇化则是更早些时候开始的。好心未必办好事,更怕黄鼠狼下崽。所以提高执政能力绝非泛泛之谈,保持先进性的提法也总不会过时,问题是相对保守的体制如何推着自己前进。
另外比较有启发性的观点就是关于人的权利的。
建设用地的指标甚至可以分解到人,让土地指标和人一起走,农民工在哪里就业和生活,就可以将建设用地指标带到哪里。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城市为了获得建设用地指标,还将展开相互竞争,这就提高了农民的谈判能力,有益于让他们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这个是有漏洞的,但是指标跟着人走这个说法很有意义。如果说给农村人口分配宅基地是为了让他们有地方住,保障他们的居住权。那么当他们进城打工后,他们还是要靠自己解决住宿问题,也就是说居住权并没有得到保障。只有他们在常居之地的基本居住需求能被保障,他们才真正获得了居住权。对于真正的农民可以给予宅基地,可是对于进城务工的外来人口,他们需要的是在城市里的保障性住房。这里就可以让居住资格跟着人走。就是说,权利具化为资格,资格物化为住处。为什么不让把宅基地卖掉?卖掉后有人就会在城市里流离失所。城市为什么要建房接纳他们?一来国家保障他们这个权利,二来他们是城市的纳税人,三来国家的补贴。
书中还讨论了农地流转会造成失地农民的错误历史认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业人口逐渐转变为工业和服务业人口,土地不再是他们的立身之本,反而是技能更为重要了。经济波动难免带来就业波动,可是农村的土地救不了他们,只能靠社会保障制度。所以政府真正应该做的一是加强技能培训,让外来务工人员更具竞争力,创造更大价值,把蛋糕做大;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真正为社会兜底,为困难时期兜底。
书中还提到了对于资本深化过度和身份区隔的担忧。对于前者我只知道个大概,还不太懂。后者大家都能感受到,却相当难以破除。正如作者所言,对于某种优越的身份依依不舍,其实就成了不平等的捍卫者。其实效率和公平并不总是矛盾的,有时甚至还是统一的。只是希望,在两者相矛盾的时候,能兼顾到。
最后想说的,就是作者的理想主义与普世关怀。作者也经常提到,自己的想法是非常理想化的,虽难以实现,但可以作为前进的方向。能从国家利益出发,站在底层弱势群体的角度想问题,为了公共利益出一本书,还是很可敬的。肉食者鄙,或是不明白,忙于政务无心学习,或是装糊涂,维持现有利益格局。知识分子以智识为业,站在社会认知的高点,自然有普及知识、引导社会的责任,也是对抗唯利短视的社会性无知的一股力量,所以有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的说法。而陆教授是无愧于这种说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