姗姗来迟,《从前慢》作者诗选第一定本。《木心诗选》的诗歌,从最早期的《阿里山之夜》,到最为读者所知的《从前慢》,以及最最“天书”的《同袍》四言诗等,各个时期的,均精选于木心生前自订的全部六种诗集——《我纷纷的情欲》《西班牙三棵树》《伪所罗门书》《巴珑》《诗经演》《云雀叫了一整天》。木心的诗,例外与常态,跳出惯性思维的思维,是空话套话的死敌。诗的品质,嫉俗如仇,不炫耀不喧闹,以“故实”抒情,形成“遐想中低声吟咏的力量”,和现实生活、历史时空、古典文学、西方文化文学都形成互文。
木心诗选 读后感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这是木心的从前慢,我觉得其颇有沈从文作品中那种古朴隽永的格调,小声吟念,仿佛有了豆浆薄薄的热气轻轻贴上眉眼鼻颊然后又慢慢氲开的感觉,日色变得很慢,慢得你可以看到悠悠前行的车,可以听到达达清脆的马蹄,可以闻到那小小信封里裹着的淡淡桂花香,如此慢,如此柔和,在这样慢的时间里,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诗人将笔墨最后落在锁匙这类琐碎的事物上,语淡而味不薄,“你锁了,人家就懂了”。这句诗就像用吴侬软语念出来那般好听,风韵于有意无意处得之。
木心先生是浙江乌镇人,乌镇——如今中国人眼里古典柔情江南水乡的代表。人们读沈从文,可以读出一个令人向往的牧歌式的世外桃源,乡土气息很浓郁。但读木心,往往读出一种流浪之感,不仅是现实肉体的流浪,也是灵魂层面的漂泊。
自1982年后,木心先生客居美国纽约,并盘桓于南北欧,周游四方,从文艺复兴氤氲的欧罗巴,到深秋薄暮的伊斯坦布尔,水井荷风的日本国,再到“莲叶何田田”的童年水乡,地域跨度极大,但终究是一种回归的态势。
2006年,在外国寄居多年的木心先生回到了乌镇,居在故乡直至生命的尽头。生于斯,长于斯,逝于斯,从某种意义上言,木心结束了漂泊。
不仅倾倒于木心先生作品的深刻,也深深着迷于他的那份青葱的“老清新”。有些时候,他的文字十分孩子气,令人不禁莞尔,“看在莫扎特的面上,善待这个世界吧!“天堂怎样的,在天堂里走一天,脱下袜子,纯粹是玫瑰花的香呀!“其实每一次恋,都是初恋。”
在我看来,完全是诗意的天真。不论身遭何难,他都永远不失赤子之心,他的生命永远吐露出青葱的绿意。木心的作品,我读的越多,领悟越深,脑海里就会慢慢筑成一个淡泊宁静的以真善美的丰盈世界,让我神游其中,往往有所得。
作家陈村曾这样高度评价木心:“我这辈子读过无数中文,结识不少作家,至于业余爱好写作的文友更知道得无边无际,毫不夸张地说,木心先生的文章在我见到的依然活着的中文作家中最是优美、深刻、广博。
木心的一生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他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使他选择过着非同常人的生活,他一生没有结婚,而是选择和艺术为伴,并陶醉其中。他的一生虽然坎坷,但我相信他一定觉得生活得很幸福。
书中用了福楼拜的一句话:“艺术广大已极,足以占有一个人。”,这句话是对木心先生一生最好的概括。书中的一些句子很经典,陈丹青在后记中说:“真的,这本书,不是世界文学史,而是,那么多文学家,渐次围拢,照亮了那个照亮他们的人。”
这本书映照了木心的一生,一个恳切的生命用一生所感受到的。在对世界文学作品的研读过程中,木心在艺术的陪伴下度过了他的一生,从艺术中获得生命的救赎。对于宇宙而言,生命可能没有意义,生命是脆弱的,短暂的,或是瞬间的。对于一个人的自身,生命是个人全部意义的依托。
木心先生就像空谷中一株幽兰,“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众香拱之,幽幽其芳。不采而佩,于兰何伤?”兰花幽幽芳香,清韵绕梁,如果没有人认识她,没有人采摘佩戴她,对兰花而言,有什么伤害呢?即使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没有读者的众星捧月,对于木心先生而言,又有何妨呢?
木心在诗歌写作中绝不是爱讨好人的那一类。对木心了解的人当知他是中世纪爱好者,又通晓中外文艺史,大半个人生都是漂泊过来的,以他的见识和才气,既能写出《文学回忆录》,又怎可能不把这些才学融入诗歌呢?诗本身就是最唯心的体裁之一,绝大部分诗人重在叙事抒情,而木心则更为复杂,他要表达的是他的文学观、艺术观,乃至世界观。对这些,他是不吐不快的,这一点从《哥伦比亚的倒影》、《即兴判断》等文集中可见一斑。
于我来说,木心是个沉醉于美的理想主义者,美到成痴,美到恣意,美到“不知羞耻”。他对文字,是“敢”的,敢于只言片语,也敢于淋漓尽致,是僧人也是浪子。
在诗里,他是自由的,也是放纵的,绕不开离不去一个“情”字,这个“情”,是对身体的渴慕,更是对一切伟大思想艺术的痴。这痴,是狂,是念,是执,任性洒脱,远走高飞。《木心诗选》是极好的选本,在古典文学的气韵里,在西洋文化的烟氲中,“我”并不必然是木心自己,也是追慕的先贤哲人之事,读过的小说诗歌之境。木心在诗里将自己放到远方,离开繁芜的现在,回到清明的过去,在世界浪游,追逐美与爱,追念那些最理想的时光。他时而和历史对话,时而旁置一侧,拿出烟斗静静回目历史现场,然后走开,不发一语。
木心的诗歌,旨趣在于连通古典与西洋文学,对作品保留了直接的感发,用形象化的语言说出,读者自能心领神会。不需要理性解释它们的含义,因为这种暗喜是位于阅读后的沉默之中,写者拈花,读者微笑,相识于目,莫逆于心。
总而言之,读木心书,感木心情,默默领略为最好!天地因大美而不言,文学因木心而多彩,无论是回顾过往,还是面向未来,我愿用一生去感知先生浩瀚思想的一切。
~2019年4月30日曦月摘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