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精装珍藏版) 读后感3000字

读后感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精装珍藏版)

作者:约翰·佩里

资深拖延者兼哲学家佩里教授,在这本风趣机智的小书中为拖延者翻了案。其实,大部分拖延者都不是一事无成的窝囊废,在逃避那些“本该做的事情”的同时,拖延者们还是卓有成效地完成了不少其他事情嘛。在这本充满哲思的小书中,佩里慷慨地分享了他多年来得出的一套战“拖”心法。比如,拖延者可以利用自己的畏难心理,调整待办事项清单,办成不少不那么重要但也挺重要的事情,例如:第一项,学外语;第二项,翻修厨房;然后你就可以很骄傲地说,我做完了第三项,遛狗。拖拖拉拉不是罪。最重要的是,佩里希望拖延者们能够不再从心理上“对抗”拖延,而是学会“接受”自己的做事习惯,并聪明地利用它。毕竟,沮丧和罪恶感只会加重我们拖延的欲望。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精装珍藏版) 读后感

我所说的“完美主义”,它不在于你真的做了什么完美(或是接近完美)的事,而是要借用手边的任务来满足自己的白日梦,让你幻想自己把事做得十足完美——或至少是极为出色。对于完美结果的幻想是如何导致拖延的呢?做到完美可不容易(最起码,我猜它是不大容易吧。或许有一天,我也能完美地做出件什么事,到那时候我就能确定了),你得需要时间吧,而且还得做足准备。

按理说只要离截止日期还远,我就有充足的时间去图书馆,或是在家熬上一整夜,为这部书稿写出一份深刻、学术性强又完美的评论,但当截止日期近在眼前的时候,我就没工夫追求什么完美了,我只得坐下来,写一篇不够完美但足以交差的文章。在我的幻想中,完败的惨状替代了完美。于是我终于动笔了。

到头来,结果都还好。我们还能做得更好一点吗?这些关于完美主义的幻想,浪费了好多人的时间,也引起情绪上的振荡。我们能否避免这些呢?如果我立马就坐下来,花上四五个小时准备书评,那么出版社编辑、作者还有我自己都能省不少事,只要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允许自己交出一份不那么完美的答卷。有什么办法能帮我们做到这一点吗?

嗯,我认为办法是有的,不过这需要我们拿出一点自律精神来——不用太多,一点就够。想要控制住自己那些关于完美的幻想,你需要做的就是我所说的“任务验伤选择”(task triage)。“验伤选择”(triage)这个概念,最基本的意思是根据紧急程度进行分类排列,最常见的使用情景是在战场上、自然灾害现场或拥挤的急诊室里,当初期医护人员作治疗决策时。医务人员要决定哪些伤员已无存活可能,哪些人如果得到及时救治还能活下来,哪些可以加以安抚、稍后诊治。其实,我所说的决策方法跟这个概念并不是那么相似,但我就是很喜欢“任务验伤选择”这几个字的读音。或许,咱们可以把拒绝某项任务看作对它见死不救。有些事情先放一放,问题倒也不大,但对于大多数任务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当你着手做的时候,心里要有数:做到“蛮好”就可以了,或许比“蛮好”再好一点儿,但是犯不着追求完美。

你必须养成习惯,接下一件任务时就逼着自己分析一下,看看“不那么完美”的代价有多大,好处又有多少。你必须问问自己:把这件事做到完美无缺,有多大意义?比起“蛮好”的结果,“完美”会更有用处吗?比起“一般般”又如何呢?你还得问问自己:在这件事上,我真愿意做到完美无瑕的可能性有多大?结果完美与否对我来说有多大区别?对别人呢?

答案往往是“没那么完美”也就够了,而且,反正我心里本也打算就做到这个程度来着。所以,如今我允许自己哪怕把事情做得比“完美”差一点点,也不要坐等任务过期。也就是说,不妨现在就开始做(或者,顶多拖到明天吧)。

当日待办事项清单的主要功能是,让爱拖沓的家伙们每做完一件事就可以把它划掉。在某一条事项旁打个钩,或是潇洒地大笔一挥把它删掉,会让我们在心理上轻松一点。这个动作让我们觉得自己是行动派,很能干,不是懒骨头。这让我们有了心理上的动力。

把大任务拆成小块,每完成一个就鼓励自己一下,这个做法是很有理论依据的。《道德经》里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改善”是源自日本的一种哲学思想,指的是通过小小的、可执行的步骤,日积月累,取得持续不断的改进。

结构化拖延者的生活方式也有颇多值得赞赏之处。伟大的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曾经强调说,在社会生活中,比起有控制中心的组织,自发形成的组织往往更高产,比如人类语言和市场体系的发展。这些都是人类行为的结果,不是某几个人或是几个委员会的刻意设计。就像所有伟大的政治哲学家一样,哈耶克或许把眼光放得太远了,如果他没有,那他的弟子们肯定是这样。即便如此,这依旧是个深刻的洞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个人。在如何最佳地运用时间这个问题上,你有可能常常是错的。把时间浪费在做白日梦上,想着做一档不切实际的广播节目,可没准到了最后,这比写文章、书评、备忘录什么的有价值得多——这些东西铁定没人看。结构化拖延者或许算不得世上最有效率的人,但是,如果能让她的想法自由自在地飞翔,自动自发地分配时间,或许她能完成各种各样的事情——若是非得让她按照更有条理的方式做事,她很可能根本做不到这些。为了你已经做完的事情,鼓励一下自己吧。用上待办事项清单、闹钟之类的帮助手段。找个能防止你一事无成的搭档。最重要的是,要享受人生。

我就是个典型的结构化拖延者。

就像现在我读完了这本书,并不代表我改正了拖延的习惯,而是我的书单里还有几十本诸如《设计模式(Java)》,《程序是怎样跑起来的》这样的书,为了避免看这些重要的书,我就阅读完了《拖拉一点也无妨》来对付我的罪恶感和失落感。

而这本书不仅帮我对付了我这一次没有读重要书籍的罪恶感,而且还给我力量对抗以后那些被我拖延的重要事情而产生的罪恶感。更重要的是,给了我对付拖延的武器。

对付完我的美主义思想:

一个烂的开始就是完成的一半(而不是任务的终结)

我只需要尽力完成这件事情而不需要做到完美(实际上也没几个人能做到完美)

对付我拖延重要事情的习性:

(之所以说习性是它基本上难以改变)

找一件比要做的事情更麻烦的事情挂在待办事项清单上,比如要解决那些没有阅读的重要书籍,只需要找个更不想读的书籍即可。

这本书让我正视自己的结构化拖延,并且想办法解决。

不仅如此,还让我找到了信心---有些拖延并不能说明我是个烂人,我也完成了许多事情。

还可以抢救一下。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