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翅与花椒读后感2500字

读后感

鱼翅与花椒

作者:扶霞·邓洛普

这本书是关于中国菜出乎意料的美好,也是一个英国女孩在中国的冒险故事。获得英国饮食作家工会大奖肯定的扶霞在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在这本难得一见的回忆录中,扶霞追溯自己和中国饮食之间的关系演进。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我们熟悉的中国菜。原来不同地方的食物,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的甜味,就像悠闲而迷人的四川人,总是带着一丝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军队领袖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中国人喜欢吃、能吃会吃什么都吃是世界共识了。作为一个中国人,读老外写的中国美食书自然不是为了了解美食。他们懂什么呢?刚开始的确抱着这种自矜读书,只是出于好奇,想看看老外眼里的中国美食。结果却很意外,从书里感受到90年到到21世纪整个中国美食、文化的变迁,也是意外之喜。还有,老外确实懂得比我多呀。本书前半部分是多数读者喜欢的川菜篇。完全诠释了“学习体验要趁早”的含义。年少之时,心态开放,好奇心强,加上学习能力旺盛,到另一个历史文化完全不同的国度,遇到最美好的未被商业化的成都美食,纯粹的食物,纯粹的人心,于扶霞而言就是最美好的初恋呀!那种很蓬勃的生机,都从文字间溢出来。初见时的各种饮食冲突,作者一一感受体验和接纳,很有戏剧性。冯锐气恼地哼了一声,把鱼抓起来,比刚才更狠地在搪瓷浴盆边摔了一下。鱼这一下算是被摔懵了,一动不动。他顺利地刮干净鱼鳞,掏出血红的鱼鳃,剖开鱼肚,把恶心的内脏全部抠出来。此时此刻,小小的浴室里已经全是鱼鳞和黏液,一片混乱,但是冯锐丝毫不以为意,收拾了这一片狼藉,扔进垃圾桶。他回到厨房,在鱼身上切了几道花刀,用盐和料酒充分揉搓;拍了一块生姜、两根大葱,塞进鱼肚子里。接着他点燃一支烟,深吸了一口。“说出来你肯定不信,但是在广东是要吃鱼内脏的哦。你想象一下!好恶心哦。那些广东人,简直啥子都吃。”我瞥了一眼厨房的操作台,上面正腌着一碗鸡内脏,是我们的午餐。我暗暗地笑了。特别的是,我们一方面非常看重吃,一方面又因这种热忱而犹疑。这是之前未注意到深藏在国民内心里的美食观。要是中国人看到活生生的大小动物,不是选择吃了它们,而是坐下来耐心地观察思考,他们会不会在生物学上有更大的进步呢?要是他们不那么醉心于炒锅里的化学反应,是不是就能产生更多杰出的化学家呢?也许正是英国人那些糟糕的“暗黑料理”,再加上冷水澡与冷漠的感情,才让他们建立了一个“日不落”帝国。要是中国人不是这么忙着吃来吃去,也许就能更早开始工业化,赶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先把这群西方蛮子给殖民了。好玩的是中国人对西餐的看法,比如野人才吃沙拉呢。也是很好玩。确实我们在美食方面是自大的。那些日子,我在中国也有烦恼,其中一件就是我见到的每个人说起“西餐”时态度都相当粗暴无礼。这边厢,我温良恭俭让,拿出外交礼仪的架势,尽量去看他们残忍屠杀生灵的光明面,迎合他们对软骨内脏的喜好,强迫自己吃下猪脑花;结果呢,没有人,真的是没有一个人,用同样的礼貌来对待我。摆龙门阵的时候,只要一提到“西餐”,大家就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表达成见:“西餐很单调!”或者“西餐很简单!”我自己的同胞们对“中餐”的理解也很有限,在他们眼里,这个幅员辽阔、有着多种地方菜系的国家,只有一份无聊的套餐:春卷、咕咾肉和蛋炒饭;要么就觉得都是些“垃圾食品”或者“黏糊糊的一团”。同样地,中国人眼中的“西餐”也是非常无聊的单一菜系。后半部分很多网友不喜欢,认为作者是又当又立,高高在上。我却觉得是中国读者们自我认知受到外国人挑战而引出的否定和不屑。更何况人生总有自我怀疑、否定、纠结的阶段。尤其一个以异国他乡为研究主题和第二故乡的跨文化研究学者。这些想法让我清醒地意识到一个事实:沉浸到新的文化中,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其中风险很大,可能会破坏你内心深处的自我,甚至 对你的身份认同产生深远的影响。更何况这个异国他乡本身还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早已不是初试时破败却有风格的小巷,谨慎却淳朴的大爷。一方面,这样的拆除实在是个悲剧,是我个人的悲剧:竟然爱上了一个正如此迅速地消失着的地方。我对饮食烹饪的研究,初衷是想记录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后来我才明白,从很多角度来说,我都在书写老成都的“墓志铭”。我感觉这也是成都人的悲剧,虽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城市是多么迷人、多么独特啊,现在要用一个中国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城市取而代之,暴殄天物、可悲可叹。在英国,哪怕拆除一栋破旧的老楼,我们都会烦恼苦闷。而在四川,他们一路挥舞大锤,把整座城市都拆平了!这无所顾忌的信心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坚信,未来会比过去更好。在饮食方面更是。经济好转后的铺张浪费,却伴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被朋友质疑的美食价值观;富裕阶层猎奇心态下对濒危动物的伤害;全球瞩目的食品安全问题等等。作为中国美食研究者,作者一定也受到全球各地读者的质疑吧。最后,作者在扬州完成了自我和解。在她眼里,中国的餐桌总归越来越好。适宜适量的食物,对环境更友好的食材,更健康的烹饪方式等等。嗯~也许吧。想去扬州玩了.....ps,我在微信读书上看的本书,一直被网友评价给气到,下次一定要关闭评价再看书。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