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简介
活法 读后感读稻盛和夫的《活法》感悟一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我常常会扪心自问,但始终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直到我读了稻盛和夫的《活法》我找到答案——“提升心性,磨练灵魂”人生在世,为欲所迷,为欲所困,可以说是我们这种动物的本性,但名利、财富、地位都不能带往来世,今世的事情应该在今世清算完结,如果说人生有不灭之物那就是灵魂。当死亡来临,今世所创造的地位、名誉、财产都得放弃,我们为何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或者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 稻盛和夫),我读到这句时,我恍然大悟,原来我经历了比别人的多一些,这说明我得到更多了磨练灵魂、净化灵魂,提升心性的机会。人的一生几十年,其实不管你选择怎么样的路,都是一生,你并不会比别人多活多长,更不会死后享受更高的待遇。每个人生来的时候或许是不一样的,各种条件已然迥异,但是在死去的那一瞬间,一切归零,万物皆如此。我认为人生所追求的意义是内心的平静。当你真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你的生活不再紊乱,你的脾气不再暴躁,你不会觉得在虚度人生,也不会整天为了所谓的前途焦躁不安。如何达到这种内心的平静?个人认为感恩、反省、抑制、成长、向善及知足便是通往内心平静的幸福人生道路。首先是感恩,随时准备说“谢谢!”。我们的人生祸福如同交织的绳索——坏事好事交替发生。因此,好也罢,坏也罢,晴天也好,阴天也好,一概怀抱感恩之心。不仅幸运时,即使遭遇灾难,也要说声谢谢,表示感谢。好歹现在自己还活着,上苍还让自己活得好好的,就冲这一点,也该感谢。我常在内心告诫自己,只要实践这一条,就能提升自己的心志。我常在内心告诫自己,只要实践这一条,就能提升自己的心志,走出开启幸运的第一步。困难来了,那是成长的机会,应该感谢。好运降临,更是难得,当然也要感谢——时刻准备说:“谢谢!”有意识地在自己心中预留感谢的空间。这是一个精神层面的问题,是一个心态问题,只要具备感谢之心,就能品味满足的感觉。其次是反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出自《论语·学而》。做到我错了,我宽恕。第三是抑制。除了感恩之心、反省之心以外,要净化并提升我们的人性,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抑制自身过度的欲望。据说人的烦恼有108种之多,但“贪、瞋、痴”这烦恼三毒是使人痛苦不堪的“元凶”,是死死缠住人心,不肯须臾脱离的“毒素”。我们只有不断地将感恩、反省这一类“简单易行的修练”持续践行,加上平时养成理性判断事物的习惯。控制欲望,也就抑制了私心,利他之心就会抬头,利他之心是人一切德行这中最美好、最高尚的品格,只要有了忘我利他的想法,烦恼三毒就开始消解。第四是成长。要提升心性,磨练灵魂仅感恩、反省、抑制不够,还需要每天给自己一个成长的动力。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过每天四问,我觉得很好,改编一下,我们每天也四问:一问自己的健康有没有进步。为什么把健康排在第一位?因为健康是我们的一大财富,有了健康强壮的身体,我们才有资本去实现其他的;二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 我们只能不断学习,提升心性,才不会惊恐。我想我们每一个人,能把“一”( “专一”)、“集”(“搜集”)、“钻”(”钻进去”,深入)、“剖”( “解剖”,分析)“韧”( 坚韧,坚持)五个字做到了,在学问上一定有豁然贯通之日;三问自己担任的工作有没有进步。要“站岗位”、 要“站岗位”、 “敏捷正确”、 “做好为止”;四问自己的为人之道有没有进步。正确的为人之道绝不是什么复杂难懂的东西,它就是《弟子规》中告诉我们的 “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我们待人处事的道理和具体方法。也是孩童时代父母教导的极其简单的、理所当然的道德心,要有孝心、不可说谎,要为人正直,不能骗人,不可贪心——重新思考这类单纯的规范中包含的意义,严格遵循这些道德规范,在现今这个时代显得格外重要。第五是向善。心若向善,便是晴天,做善事总是能带给人一种人格得到升华的感觉。最后便是知足。苦才是人生,痛才是经历,累才是工作,变才是命运,忍才是历练,容才是智慧,静才是修养,舍才会得到,做才能拥有。心平气和地告别过去,只争朝夕地活在当下,淡定从容地迎接未来,看山神静,观海心阔,心态平和,知足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