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理念 读后感2500字

读后感

大学之理念

作者:卡尔·雅斯贝尔斯

本书全面阐述了科学与学术的本性、精神、人的存在,理性、研究、教育与传授、交流、大学作为一种制度等内容。

大学之理念 读后感

要从整体的世界进行观察大学,那就要看《大学之理念》这一本书,此书以大学的理念性格及其问题进行开篇:从中古大学的寺庙形态、教堂形态到德国大学的纽曼认为:大学是提供博雅教育、培养绅士的地方,弗兰斯纳则认为以大学为中心,遵从“创造性的学问”、“研究中心”的原则和耶士培认为大学使命在于真理之探寻。再到美国大学的学术与市场结合,称为:综集大学(multiversity)。这都体现了大学的理念性格一个转变,而本书最大的创造就是发现了大学的六个问题:

一:专精与通博

二:教学与研究

三:学术的独立自由

四:知识与德性

五:书院的文化生活与品性之研究

六:象牙塔与服务站

这六大问题足以概括所有大学的通病。

施诺出现的最大价值无疑是发现了如今时代下大学的分裂出的两个文化:“人文的文化”与“科学的文化”,但这两大文化也将学校的性格相分裂,剑桥牛津便是例子。再到后来人文与科学分离,“科学主义”的横绝与反响。最后到现在越来越专业化的学科,让人偏见以及偏激。这个时候便产生出了技术,即科学与人文二个文化间最有力的媒介。

针对两个文化,60年代的柏深思提出了第三个文化:社会科学文化。这三个文化则形成三个耸立的大墙,其中穿插着无数的学术小洞。于是哈佛便提出了自己的迷惑:在当下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知识人呢?1978年,哈佛大学出版了一份长达36页的“核心课程报告”一个静默的革命便由此而生。那就是通识教育,在以下领域至少选择一个进行选读: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分析、道德哲学、自然科学、数学、外国语言和外国文化。这项核心课程揭橥的是回到基本,到现代知识人的界定在于:知识是通过人来统一,而不是学来统一。

今日大学最辉煌的遗产是那中古大学的学术精神,在里面拥有着没有国界的大学的星群。大学之为大学,即其拥有一种学术没有疆界的世界精神。故每个大学的学人都可以如杜尼所说:吾涉身于人类之中。

此书前五章讲诉了现代大学的问题,那么后十章则是围绕这些问题,作出的实际性思考,对案例进行分析。

讨论了大学之后,那么教育呢?这时候另一本书《什么是教育》便讨论了这整个过程,德国大学经历中国文化来临的三个热潮,每一次浪潮都在谋求新的精神世界。

什么是教育?书中给教育下了定义: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教育的基本类型:1.经院式教育2.师徒式教育3.苏格拉底式教育,这三种类型都需要学生具有绝对真理和寻求真理的引路人。而苏格拉底的意义所在就是它的教育思考、反讽、催产术以及探索发掘真理,而非传递真理。而对话是他生活中的基本事实生活,正因他的教育模式直到在现代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知识可以分为现行知识和原初知识,而知识传播很简单,但人的存在本源和根本处境的哲学却无法传递。

哲学的范畴无非是: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而人的传播无非是“communicate”,让人想起传播学的研究即是容纳集中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与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汇聚思想。而通过对人的教育从而获得反思和辩驳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是具有高尚人生境界的一种标记。思想者是作自由存在而存在的。

但教育也受计划限制的事件,在哲学上人类两大活动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在此需要计划。因计划的细节安排问题、无法到达的全盘计划使人类能力范围内的自由施展,在虚构空间肆意妄为。四种计划的危害在于:1.计划工作、2.乌托邦式的计划、3原则上由足够知识之后可以做计划、4.全盘的科学计划。通过计划从而人能改变自身并以自身的方式唤醒他人。

教育让我们应抓住当下走向未来,然而全球教育的现状有以下问题:1.社会转变中的教育2.教育的本质3.教育的危机,现代取决于下一代4.时代差异的消逝。而教育的意义正是借助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让教育不让遥远的地平线从视野中消逝,我们的脚才能迈出有意义的一步。

针对如今的教育,本书阐述了它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教育等相关问题的探讨。

在现代,朱大可说:中国文化现在正面临着一系列的严峻问题,去年前年很多学者都在提及文化复兴的问题。出发点很好,但我没有那么乐观,我用的词是“复苏”。复苏而已。复苏之路太远,因为我们今天没有获得文化复兴的基本条件,比如,大批文艺复兴式的天才,自由原创的环境,内在超越的精神信仰,民间商人对艺术家的支撑,如此等等。

笔者认为:文艺复兴之路漫漫,仍需下代人努力之。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