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逻辑课 读后感2500字

读后感

北大逻辑课

作者:金鸿儒

从古时起,很多智慧之士已经意识到了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逻辑思维的重要性,逻辑思想在中国的先秦时代被叫做“名辩之学”。时至今日,我们更加不能轻视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对现代人来说,真正的财富并不是年收入的数字,而是他具有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北大逻辑课》借用北大知名逻辑学讲师的经典理论,为读者揭示北大校园内对逻辑的判别与认知,让广大“北大校园外”的读者也可通过本书获得更多认知。希望广大读者能够通过本书打开自己的智慧之门,对认识自我、激发自我、掌握自我等多个领域有所顿悟,为读者与人沟通、融入社会等方面提供帮助。

北大逻辑课 读后感

读完此书摘录如下:1、我们在反驳对方意见时,一定要注意逻辑性。否则的话,不仅不能驳倒别人的意见,反而会被对手抓住逻辑漏洞。人们在辩论中常常依赖大量论据来质问对手,而其实,更有效的办法是直接指出其在逻辑上的漏洞。只要对方的观点丧失了逻辑性,你的反驳就一举成功了。〔我的观点〕打蛇打七寸,辩论中抓住关键点最重要。2、“我以为你知道――误解彼此的省略推理”为什么人们经常觉得很难与其他人沟通?按照“沟通漏斗理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不断衰减。

假设一个人心中想的是100%的内容,他表达出来时可能已经漏掉20%的内容。而这仅为本意80%的信息进入他人之耳时,可能仅有60%能真正传递到位。因为每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与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无法把那80%的信息全盘接收,听到不等于理解。60%的信息大约只有40%能真正被对方理解消化。当他进行反馈时,会像我们一样,表达的意思比心中所想的内容少20%,也就是说,沟通中真正能被对方理解并执行的有效信息仅有20%左右。

严密的逻辑推理会把这些“已知前提”阐述清楚,将观点与话题限定在一个明确的范围内。

双方沟通时,首先便要在“已知前提”上达成一致,才能继续有效沟通下去。没有那么多的“我以为”,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会说“我以为”呢?

3、当我们与他人发生沟通障碍时,应当好好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犯了“我以为你知道”的错误,先找找自己的推理省略了哪些“已知前提”,再与对方确认一下彼此对“已知前提”的理解是否一致,这样就可以避免把自己的逻辑强加在对方身上,让“沟通漏斗”现象得到改善。

4这里的“丁”指的是十二天干(即甲乙丙丁)中的“丁”,而“卯”指的是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的“卯”。两者分属于不同的概念集合。

两者唯一的共同点是,都排在各自所属系统的第四位。所以,不少做事马虎的人,会把“丁”和“卯”当成“四”来用。而“丁是丁,卯是卯”的人,就会将这两个概念区别的泾渭分明。

天干,地支,序数明显是三码事。提起天干时,只能说“丁”,而不能用地支中的“卯”与序数中的“四”来代替。尽管三者有排位第四的共性,但那并不是他们的核心特征。而概念的主要功能是描述事物的核心特征。如果概念混乱了,不仅逻辑推理会落空,连语言表达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混乱。

其实我主要是被“丁是丁,卯是卯”这句俗语的背后故事吸引了,感叹一句古人的伟大。

6、从根本上说,逻辑学也包含了人文性质。当逻辑从思维活动中缺位时,就意味着理性远离了我们的大脑。从这个角度看,逻辑学是促进社会理性化发展的支柱性学科。

所谓社会理性化发展,就是指社会的规范化与有序化。社会整体逻辑思维能力的不够发达,会导致公众对世间万象的认知变得偏激而情绪化,这将导致社会变得容易“失范”与“无序”。

7、爱因斯坦说:“通常情况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很可能只是依靠已知的某个方法或技巧。而提出问题或某种可能性,那就证明我们已经开始从新角度去看问题,其中包含了创造性思维,这是科学进步的显著标志。”

8,认知悖论

专业词汇,可在日后查阅逻辑学相关书籍。

9、思维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判断的因子,判断是推理的因子,因此概念是思维的最小单位组织,同时还是人们的思维保持正常运转的基础。逻辑学要求人们在进行思考时,首先要知晓准确概念,其次需要做出正确判断,最后才能让推理合乎逻辑。

10、逻辑思维对概念有着极为严格的界定。因为,概念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体现着事物的内在联系。概念对客观事物的阶段越准确,逻辑推理所依据的已知前提就越真实。由于客观事物的性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反映事物性质的概念,同样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随便更改其内涵与外延。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