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读后感2500字

读后感

罪与罚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彼得堡贫民区一家公寓的五层楼斗室里,住着一个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他原在法律系就学,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现在靠母亲和妹妹从拮据的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钱维持生活。他已经很久没有交房租了。近来,房东太太不仅停止供给他伙食,而且催租甚紧。这时他遇见了小公务员马尔美拉陀夫。马尔美拉陀夫因失业而陷入绝境,长女索尼娅被迫当了街头妓女。拉斯柯尔尼科夫不愿像马尔美拉陀夫那样任人宰割,他打算用“实验”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很“不平凡的人”。   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 因内心处于痛苦的矛盾冲突中,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他感到自己原先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随之泯灭了,这是比法律惩罚更严厉的良心惩罚。他意识到自己的“实验”失败了。所以他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到索尼娅处,受到索尼娅宗教思想的感召,向她说出了犯罪的真相与动机。在索尼娅的劝说下,他向警方投案自首。   拉斯柯尔尼科夫被判处8年苦役,来到了西伯利亚。不久,索尼娅也来到了那里。一天清晨,两人在河边相遇。他们决心虔信上帝,以忏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难,获取精神上的新生。

罪与罚读后感

重读经典,受益良多,如果睿文重新整理读书笔记,未免有些画蛇添足,现将本书序中的章节整理如下,以飨书友!

小说《罪与罚》的发表,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名声大振。作家想写作一部忏悔录式的长篇,已非一日。忏悔什么呢?什么是作家所说的罪与罚呢?原来这是一个凶犯的忏悔。穷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个品行端正、有教养的年轻人。他受到一种理论影响:人不做拿破仑式的强者,就是做受人欺凌的弱者,强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为所欲为”。于是他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杀死了贪婪的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要用这个于社会无用的死者的钱,使他自己与他母亲、妹妹生活幸福,学成后履行自己“对人类的人道主义的义务”,以抵消罪行。但是行凶后陷入热病的主人公,终日如昏迷一般,在罪与罚之间彷徨、徘徊,痛苦不堪,无以自拔。他受不住精神的煎熬,在内心经历着与自己的理论、道德、良心的斗争,形成了一种极其复杂、反复纠缠、变化无常、难以捉摸的心理冲突。感情的折磨使他痛不欲生,他感到一下跌入了孤独,远离了人们,无法再与人们交往,包括自己的母亲和妹妹。“上帝的真理和人间的准则取得了胜利,结果他不得不去自首。他不得不这样做,哪怕是死在牢房里,因为他这样又能和人们交往;……罪犯决定以承受痛苦来赎自己的罪。”作者说,他的小说还暗示一种思想:“即法律所规定的对犯罪的惩罚,对于犯人的威慑作用要比立法者所设想的轻得多,部分原因是本人在道义上要求惩罚。”书中的一些主要人物,仿佛都具二重人格,或是相反的性格特征,它们“相互混杂、相互纠结到一个旋涡中去。故事叙述的因素——伦理道德的、心理的以及外部的——正是在旋涡中分而后合,离而复聚。在他笔下,我们见不到任何的线条上的简化和净化。他喜欢复杂性,他保护复杂性。他在环境中制造真实”。这样便形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种无与伦比的、惊心动魄的心理分析,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天才力量的艺术描写。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序

批评家斯特拉霍夫当时谈到《罪与罚》时说:“(小说)第一次为我们描写了一个不幸的虚无主义者,一个饱尝了人间苦难的虚无主义者……这种虚无主义发展到了极点,它再也无法向前发展了……表现生活和理论在一个人内心中进行搏斗,……表现生活最终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小说的宗旨。”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此论的评语是“深得我心”!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序

《罪与罚》则是一部真正的心理小说,并且其创新之处还直接与20世纪的文学尤其是现代主义的文学相通。这部小说主要是一部揭示人物心灵道德冲突、善恶交战的心理小说。如前所述,这部小说的主要篇幅是用于揭示拉斯科尔尼科夫心灵的道德冲突与善恶交战,因而它是一部真正的心理小说。这在艺术上,具体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序

俄罗斯文学有一种刻画心理、表现心理、分析心理的传统,起始于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继续深化之,苏联学者弗赫特把这种文学现象称为“心理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的奠基者是普希金,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像西欧小说一样,主要通过书信和内心自白来展示人物的心理。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在这方面有所发展——通过多角度的方式(多个人谈论同一件事同一个人)揭示人物心理,尤其善于通过人物的自我分析揭开心灵的秘密。屠格涅夫则更多地受西方影响,注重通过行动和行为的结果揭示人物的心理[插图]。托尔斯泰在俄国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一大贡献是,把此前作为说明人物行为的心理动机的心理描写,变成观照和开掘人生的一种方法,并且独创了展示人物心理的独特方法——“心灵辩证法”,善于深入细致地描写连接心理两极的环节,尤其是善于描写心灵发展的隐秘过程,其中的一些描写,还达到了意识流的高度(如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对安娜自杀之前的一系列心理描写)。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序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高峰。他的小说中,外部世界只是引发人物内心活动的一个条件,而且,他不仅善于描写一般的人物心灵世界,他更擅长的是,展示人物的带有某种病态性质的心灵状态。特别是那种意识近似精神分裂而又具有双向转化的心灵状态,在艺术手法上则善于运用幻觉、梦呓甚至某些隐微的潜意识来揭示人物的心灵的深层,更善于运用复调小说的形式,通过多声部的对话、辩论、抗衡,展示复杂幽秘的内心世界。为了表现这种复杂隐微的内心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变西方和俄国此前小说的时间性叙事为空间性叙事,以便更好地聚焦于人物的心灵世界,从而使其小说成为一种共时性存在的空间体小说,并且,在艺术结构上更多地采用一种戏剧式的结构方式,甚至运用了一些戏剧手法,从而使小说戏剧化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序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