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高歌猛进,却并不全然美好。面对这个浮躁而迷茫的世界,我们质疑,我们妥协,但总有那么一群人挣扎出来,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克服”时代,又回应时代。“这时代”毋宁说是“我时代”,他们的人生选择如此不同,但又彼此互为参照。与他们对话的记者、编辑,也都是80后和90后,在彼此“陌生化”的碰撞中,或许可以一窥时代的真实样貌。文学、文艺或许无用。我愿意把时代与文艺比作钢筋与花朵的关系,如果本书能唤起你一点想象世界和他人的能力,让你知道还有人这样思索时代、审视时代,进而生出些悲悯心、反省心、进取心,便是我们的幸运。莎士比亚说,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从事这样的行业,出这样的书,也是命该如此。
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 读后感最先动念读这本书是因为看了俞敏洪的推介,加上其中不少受访者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于是就先收到书架上放着。在被一本翻译得隔隔涩涩的心理学名著折磨得不耐烦以后,想读一些轻松、简短一点的文章换换脑子,于是就找出了这本。因为是利用七天的无限卡读书,我是倒着读的,即先读要收费的文章。
这本书中的有些受访者是我比较熟悉的,比如陈丹青和野夫,之前就读过一些他们的文章和访谈,这本书里他们给我的印象和之前的印象相吻合,感觉还是那个我喜欢的人。
也有几位我知道但没好好了解过他们的想法的人,比如陈坤、杨丽萍、蒋方舟、张大春、孟京辉等等。
陈坤着重谈了“行走的力量”,我感觉他努力想沉静下来、不浮不燥、为这个社会做一些实事。其中他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感激老天赏了我一碗饭吃,我赚到更多的钱,我希望把这个钱很正常地过渡到去帮助一些该帮助的人,同样我也享受到了一个结果:我从娱乐圈的明星的价值转换成了社会的价值,这个过程让我很愉快。” 很欣赏他这种谦虚、实事求是、坦诚的态度。
杨丽萍的访谈让我看到一个与平时印象很不同的她。感觉她是一个和自然、土地链接紧密的人,她通过舞蹈(而非书本、理论)直接认识生活、理解生命。喜欢看她对如何平衡艺术和商业的评语:“从小就知道种瓜必须得瓜种,豆必须得豆,否则你种瓜干什么?你做了一部电影花了几千万颗粒无收,这不叫生态食物链都断掉了。”她在访谈中几次说到不要去想太多、想太大,去做就好了。“我们好好在这里,一个生命最多100年就失去世纪,永远在跟从发芽开花结果,掉叶子和下雪,然后再发芽都是在轮回,人的寿命太短了,这么多东西我就不想去想,因为没用。”描绘得真美。
蒋方舟的访谈也挺有意思。之前就觉得她是一个会写作的才女,这次读下来,觉得她是一个有点别扭、有点迷茫、有点犀利、敢于表达、还在成长中的年轻才女。比如她借库切的话说,上帝没有给写作者生活,只给了他写作素材。她说她自己在恋爱的时脑袋里就会冷眼旁观,给自己的行为“加上字幕或者文学叙述”,把她变成一个小说文本。她这样谈她的生活态度:“我的对策就是不要对生活抱那么多的期待,试试得了,不要全身心投入到生活。”还有谈到被人误解时,她说 没必要让所有人知道真实的你,因为这是无效的,人们只会愿意看到他们希望看到的,我甚至觉得你把真实的自己隐藏在这些误解背后还挺好的。……很多人会抱怨,没有人了解真实的我,我要把真实的我呈现给你看,但这个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或者真的有那么必要吗?或者真实的你真的比大家接触的要更好吗?” 我不认同她的所有的观点,但是我钦佩她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前段时间看她实名举报一个资深编辑对她性骚扰,我觉得她很勇敢。
才气与可爱两者常常不可得兼,而读了孟京辉的访谈,觉得他是个聪明又可爱的中年人。比如一开头他就说“我的朋友马克西姆,高尔基说过……”,又说自己“20出头的时候,我记得我在饭馆吃饭,一边吃就一边看着周围的人我就说一帮30多岁的傻子”。可爱得不得了。一定要找机会去看他的戏。
另外也从书中认识了几个以前不知道的人,比如曾经的先锋作家代表马原、擅写间谍小说的麦家、台湾青年廖信忠、人大教授作家梁鸿。麦家在访谈里面谈到自己因为小时候家庭出身不好,童年遭遇凄惨,对他的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他变成一个悲观偏执的人。后来读野夫的访谈时,我看不少读者将麦家与野夫作比较,并且说更敬佩欣赏野夫。因为他们同样遭遇过不幸,但是野夫超脱了出来,豁达、乐观、积极、善良,而麦家则一直活在旧日阴影下,变成一个悲观偏执的人。但我觉得这样说对麦家不公,因为谁也不知道麦家的童年遭遇过什么。野夫虽然也经历过很多痛苦,但他也提到他的一生中遇到过很多非常善良美好的人。人的成长非常玄妙,你不知道在一个孩子成长的哪个节点,他遇到了什么事情,也许那个事情就会让他变得悲观或者乐观。再说,还有人的天性使然。每个人本身就是不同的。不管怎样,麦家也从他的人生中提炼出来精华,贡献出了那么多感动人的作品。其实功成名就的他也完全可以说漂亮话,不提自己心里阴暗的这一面,而他还是把它袒露出来了,这何尝又不令人敬佩呢?
我想好的访谈真的很不容易。因为你要让一个人面对着镜头、在聚光灯下、和一个也许陌生的人谈自己的人生和内心的想法。我觉得一个好的采访者有时也挺像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循循善诱、耐心倾听、适时的表示共情,逐步地让受访者打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