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者眼中有两个刘瑜,作为文艺女青年的刘瑜,和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刘瑜。本书记录的是她2005-2009年左右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她把民主和市井生活、酱醋油盐联系起来。被她“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她觉得,“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 她作为独立个体,借助文字,传递出一种浩荡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方面呈现于公共生活中,一方面则体现在她追索爱与自由的过程中,在灵魂层面的负重上。正如她书中一篇文章的标题,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送你一颗子弹 读后感昨天看周国平的那本,《尼采,站在世纪的转折点》,看到第四章,讲人的时候,给我的震撼是无以复加的。其中对于人生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时写道:人的生命本来是无意义的,从科学上是大自然偶然的产物,并无什么不同,但是人需要自我欺骗,需要错误的评价。需要主观的赋予人生以意义,赋予生命以高于生命自身的东西,不然人类又和动物有什么两样呢?正是怀着这种对于生命无目的性的恐惧,为了免于叔本华式的悲观,我们一次次的为自己寻找意义,从宗教中,从理性,从科学,或者,从自身。尼采的酒神精神和权力意志不过是其中的一种罢了,而且是尼采的一种自我欺骗。尼采认为的生命力和自我超越只不过是他主观赋予的意义,为他蒙上了悲剧英雄的色彩。然而,这也不过是其中一种错误的评价罢了。正类似尼采的永恒轮回,和叔本华的生命意志的虚无是殊途同归的,最终都指向悲观,然而尼采扮演了悲剧英雄的角色。而人的伟大,正在于他的悲剧性,即人的未定型性和寻求意义的执拗性。大意如此,这给我很大的启示,我静静的思考着,回顾以往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的确,我从未想过,人生没有意义,或者说,一直在逃避这个话题,没有意义的人生是无法想象的,我们学习哲学,都是为了给我们的人生指明方向,然而突然一个突兀而无情的真理出现了,人生无意义,人生是巧合。尼采认为,真理不一定是最高的价值标准,我们应该选择谎言作为我们的价值标准,即,赋予我们自身的人生以意义,善意的欺骗,以让我们的人生过得更好。每个人都应该选择赋予人生以意义,尽管人生是悲剧性的,尽管悲观主义是真理,但是人却一直在为自己定义为比生命高贵的事物,并不断汲取动力,自我超越着。我想,要想做到尼采所说的,最极限的悲剧,也就是酒神精神的极限,就是在明了生命的悲剧性后,仍然勇敢的去彰显生命力,对于我来说太困难了。以前我有一段时间,对于宗教持绝对鄙夷的态度,认为人类理性才是庄严辉煌的宫殿,才是得救之道,认为人应该通过不断地思考,理性的寻找生命的意义,无限的接近真理,建构自己的思想圣殿。然而经历了这么多的波折,我又回到了最终的起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我们对于包含规律与繁衍死亡的那个事物,暂且称为自然界的看法,宗教,理性,科学,都是紧密相关的。出于便于理解的初衷,我们往往热衷于将大自然人格化。1.在人格化后,有些人将它进一步神格化,看做造物主(上帝),认为造物主是神圣的,给我们以来生的美好,代价是现世的虔诚。这是宗教的本源,当去除那些繁缛的宗教仪式和阶级观念后,我们发现解剖后的宗教所提供的,正是神格化的自然界。2.在人格化后,有些人将它妖魔化,将生命看做无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魔鬼,例如叔本华式的悲观,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源,它本身是无意义的,人只是携裹在乱流中的草芥,无法阻挡命运的悲剧,认为人应该超脱于生命,建构生命之上的事物,我们应脱离生命的无意义,成为主观唯心主义者,消极的肯定生命,随心所欲的过活。3.在人格化后,第三种是将自然界看为普普通通的人,一个与我们相交流的智者,既不神圣,也不妖魔,人与其平等的交流着,人孕育于它,同样平等于它,我们的生命也许无意义,但是我们尽力去创造自己的意义,让生活变得充实,让思考变得深邃,尽管无意义,我们仍在探索真理,探索自然界中收获思考的结晶,这正是人的伟大。尼采否定了第一种,他早期同意于第二种,然而经历了骆驼与狮子,他向婴儿成长着,尽管逻辑远远没有完善,但是他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即第三种,我们去平等去交流着,彰显着自己的生命力,他呈现着一种悲剧英雄的角色。即不为了可笑的来世,也不为永恒的悲观,只为思考,只为赢得伟大的冠冕,这是多么伟大的气概!他一直向第二种战斗者,向第三种努力着,开辟者新的道路。前面的都是铺垫,现在开门见山。既然人生的意义都是我们赋予的,那么我们应选择最适合我们天性的那一条路。每一个哲学家都对人生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或者上述三种,或者其他,那是适合他们的意义。最适合我们的意义,它的标准必定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我们天赋的个性,应由我们自己去选择,而不是接受别人的意义。因此,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不必要去读那些哲学家的思想,去了解他们的意义呢?因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着坚定地信念或成熟的独立思考,如果选择了一条其他人的意义道路,是否离那条真正适合我们的意义更远了呢?当然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我们在读哲学书的时候,在经历了许多种思想后,选择了最相近的哪一种,但是如果那些只读了一两位哲学家书的人并毫不犹豫的将他们的思想奉为圭臬,那岂不是可悲了呢?希望大家踊跃发言,共同交流。人生的知己难寻啊,能跟你面对面交流,共同进步的,确实可遇而不可求。如今,还好豆瓣上可以聊以慰藉,希望大家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