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全集)读后感2500字

读后感

剑桥中国史(全集)

作者:费正清 崔瑞德等

“剑桥中国史”丛书共16卷,各卷皆由国外知名学者主编,卷内各章节亦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并注意吸收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已出版11卷。包括:《剑桥中国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上卷)》《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下卷)》《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下卷)》《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上卷)》《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下卷)》。

剑桥中国史(全集)读后感

关于剑桥中国史的评论2018年4月24日——2019年5月13日,历时一年多读完这洋洋洒洒数百万字的宏伟著作,读完后有些总体的感受,简单分享一下。该书最大的优点是其严谨的学问态度以及科学的学问方法,作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就了这本书,书中的观点并不是单一地采取某一种文献的论点,而是针对同样的事件在不同权威文献中寻找共同观点,因此许多历史内容都具有一定的信服力,但这并不是说这本书的内容就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历史毕竟是历史,很多细节无法还原,很多参考资料都有局限性,因此在天然的缺陷基础上能把学问做到更客观就已经十分难能可贵了。该书我认为第二大值得讨论的就是作者本身是西方人,其思维模式、认知基础和意识形态,本身就与东方人有着明显区别。包括作者所引用的大量文献的作者也是来自于全球各个国家的学者,这些人同样有着这样一些差异和不同。在这种不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历史这同一对象去做研究,得出的研究成果肯定都带走各自固有的主观色彩,这种主观色彩给本书带来了很明显的多元化观点。我们不去评判这些观点正确与否,至少通过这样的一种历史描述,可以让我们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历史。历史不仅仅是用来记录过去,服务未来,历史有时还带有一种美学、带有一种自由思想,而这种多元化的观点就是美学和自由思想的体现。再者,作者在写就此书的过程中,运用了许多做学问研究的方法,这些方法一般都体现在参考文献记述和后记等地方。作者会告诉你他是怎么来写这本书的,写书的过程中是怎么构建书的结构,是怎么去选取材料,怎么去去伪存真以判断资料的可靠性,怎么去研究一些历史模糊事件,书的侧重点怎么选取,哪些内容需要放弃不写,怎么通过其他看似不相关的信息去分析推导以服务于文章,怎么去把不同材料综合起来去得出文章所要阐述的观点……等等等等。这些看下来就相当于接受了一门学问研究课程培训一般,通过这些内容的阅读与理解,就能很好地建立起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做学问的方法。这个我是觉得撇去书籍历史观点以外,作者最突出的一个贡献,这就是大师的眼光和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完此书就好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了一次远方,自己的视野和知识点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当然,相比较于本书的成就,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或许由于自己才疏学浅,得出的观点只是管中窥豹,在这说出来也是供大家批评借鉴。首先作者在写此书时,应该更多是一种批判眼光来研究的,这种批判眼光不能说是作者刻意如此,而且受限于他所做研究的基础材料,作者做了大量丰富的素材研究,从这些素材中寻找共同指向的观点,并且这些素材绝大多数又是国外学者的著作。由于中国的模式和西方国家不同,甚至和苏联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在他们眼中看来,这是一个异类的国家,对他的分析研究就决定了基调不是赞同而是质疑。因此很大程度上,他们所反映出来的文字多数是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历史。这并不是说不能批判中国历史,只是纯粹想表达,书中更多的内容是对中国历史以一个批判或者质疑的方式在记述。作者也在试图力求使著作写的更客观、更中立,但这种努力没有很好地消除掉这些迹象。如果作者能对此书进行一个更全面客观的描述,这会使本书更上一个台阶。其次,本书另一大遗憾在于缺乏一个统一的风格和基调,这个并不是作者自身问题造成的,而是由于贯穿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这个工程过于浩大,五千年的浩瀚篇章不是说某一人就能独立完成的,他势必要和其他研究学者共同努力去完成。因此可以明显看出不同时期的中国历史,其主要执笔人不尽相同,不同的执笔人不仅在写作风格上,而且在对历史的观点上也是截然不同的,这就形成了本书虽然是讲中国历史,但是一脉相承的五千年历史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时并没有形成一个给人连贯自然、一气呵成的感觉,这就好比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感受一般。当然这并不妨碍这部著作的杰出成就,因为人无完人、书无完书,或许只有无字天书才能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吧。再次,这套书没有摆脱的一个情节,就是希望提出一些与中国传统正史所表现出不一样的内容。这个情节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这本书的一些观点和内容,进而衍生出一些影响书的结构内容支撑的问题。尤其表现在对待以汉人为中心的中华正统历史观问题上,作者想超越传统观念,以一种超越民族限制、超越地域限制,代以文化影响的角度来编写中国历史。这种出发点不错,立意挺高,但是落笔之后展现出来的内容却有点苍白无力,这些有限的内容无法支撑起他想要达到的效果,最后从文字表现来看,内容无力,更多的像是历史流水账,或者是推测揣测,又或者是类似于野史之类的引述。这可能是缺乏一手历史文献的原因,也有可能是他们本身无法去做更深入研究的原因所致。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