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打开都不晚的心灵开悟之书。如果你习惯了吃亏,习惯了沉默,习惯了委屈自己,习惯了不拒绝所有人,便会忘记其实你可以有态度,可以有观点,可以有能力,可以有自己从容的生活。36段过往的人生故事,多维度层层剥开36种隐秘心理与生活真相。这样的故事你也许没有读过,但你一定能感同身受。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读后感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这句话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也认同,不过很遗憾。真的能把握好的人很少,包括我自己,因为把握的好还是不好,永远只能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个人的提升空间其实都很大。
那么下面我想把这句话拆分开。分别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及理解。
首先,谈善良
我想大家对本土“名人”,差不多先生并不陌生,这个人曾经是个所谓的道德楷模,后来这个人又一度成为了“道德楷模”,在这里,我不是想谈关于差不多先生的社会形象为何发生反过转的问题,我只想结合差不多先生的性格特点,来谈谈对善良的一些理解。
很多人对于差不多先生这种人诟病不已,但我不得不说,其实有些人过的还不如差不多先生,因为虽然差不多先生对自己没有任何要求,凡是差不多就好的态度让人感到无语,但他对别人起码也是如此,而非区别对待。
而有些人却是半个差不多先生,即对自身要求差不多,但却总感觉的别人差很多。
比如,在他们眼里,世界总是对自己最不公平,他们抱怨,却什么也不做;
再比如,在他们眼里。,自己永远是对的,自己永远是正确的代名词,对于那些不同的意见,他们觉得不可理解,觉得那些发出其他声音的人一要么就是有病,要么就是疯了;
还有,在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前,上帝就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植入了一条核心指令,“老子是皇帝”,于是他们认为这个世界理应围绕自己转,对于那些不遵守这条指令的人,他们觉得匪夷所思……
这样的半个差不多先生,你身边有吗?
你是这样的半个差不多先生吗?
在我看来,善良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词,很难被明确标签化,但我认为,同理心一定是是否善良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在我们阅读书中案例并感同身受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先反省反省自己呢?
绝大部分人眼里自己都是善良的,而别人却不一定是,可是,你应该能想到,其实对于别人来说,也是一样,或许你在对别人的某些行为感到难以理解的时候,你也正在,或者曾经做过类似的事情却毫不自知,错不可怕,而完全没有意识到错误才是可怕的。
所以,当你再次看到“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这句话时,先请停下来,想一想,你是否真的像你自己认为的那么善良,如果不是,自己应该如何变得更善良一些,然后,再去考虑那个”锋芒“的问题。
接着,谈锋芒,
锋芒这种东西相对来说就复杂多了,打个比方的话,它就像一个名扬天下的剑客,看似轻描淡写的一招,却蕴含了巨大的威力。
这一招之所以威力如此巨大,并不仅仅因为这个剑客口袋里面藏着的武功秘籍,也不是手中犀利的剑,而是他坚持不懈的修行所获得的内力与修为,再加上多年来行走江湖得到的阅历与经验,否则再厉害的武功秘籍也不过是一本册子而已,而再犀利的剑也无法自己出手打败对手。
这就像我们看书时候仿佛学到了很多,但是是否真的能用的好那就两说了,相同话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会发生不同的差别,相同的事由不同的人去做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所以,锋芒这个东西是磨砺出来的,做人要圆做事要方这句话我很认同,你的锋芒如何能够做到恰到好处才是大家需要多多思考的。
最后,插播个人案例
案例一:关于借钱
多年不联系的半个陌生人/开口必借钱的人/江湖口碑不好的人/等等给我来电,对话往往如下:
对方:好久不见,最近可忙?
我:忙呀,穷的没办法,一堆贷要还,不忙拿啥还?
之后的对话都不重要了,反正就是对方没提到关于借钱的话题那就皆大欢喜,该聊啥聊啥,但要是竟然还提到借钱的话题,我就基本给他普及普及金融贷款常识,介绍介绍自己要还的这些不一定存在的贷就可以了,只要你比他穷,他也没什么好讲的。
案例二:事逼
总会有些人找你帮忙,有些忙你想帮,也能帮;有些忙你想帮,但帮不了;还有些忙你能帮,但是不想帮,可不管是哪种情况,对于我来说都不重要,因为我比较习惯在一开始先把主动权拿过来。这样好留给自己判断选择的空间。具体操作如下:
对方:你现在在哪呢?/你明天有空吗/你最近几天可忙?
我:咋啦?你说。
后面的对话就不重要了,不接话头,先搞清楚对方想干嘛之后,如果确实不想帮忙,就根据他说的事情去描述自己的档期,基本该推的也能推的掉,别人也没啥好说。
以上举两个自己常用的路数,不过只是个人觉得还比较好用的一些方法,不过大家还是因该结合自身派别特点,合理出招才能真正制胜于电话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