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花读后感2500字

读后感

极花

作者:贾平凹

贾平凹最新长篇小说,一度引发争议。小说写被拐卖的女子的遭遇,也是写作家内心的恐惧与无奈,更是写作家对乡村沦落的担忧。作品保持了作家的既有水准,在写法上有所创新,从女孩被拐卖到偏远山区的男性家庭开始,用全息体验的方式叙述女孩的遭遇,展示了她所看到的外部世界和经历的内心煎熬。这部作品从拐卖人口入手,真正关注的是当下中国最为现实的贫困农村男性的婚姻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冲击力。是贾平凹创作中又一特色鲜明的作品。

极花读后感

拜读完先生的这一十六万字的小说,我决定,用做学生一样崇敬的心态来解读它。值得一提的一个角度是文中诸多包含多种象征意蕴的意象,被抚摸的黑的发亮的石头女人,极花,血葱,天上的星星,乌鸦落下的灰白的粪便,高跟鞋,红色的纸花花……这些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只有消化和生殖器官的男人们,地位低下、或被拐来的女人们。他们对自己的命运缺乏自觉,结果只能受命运的裹挟。在这样的一种大潮流下,作者第一叙述视角是胡蝶,在命运的安排下从抗争到妥协,她的命运是外部是强加于她的,她同这个世界从格格不入到同流合污……如果说蝴蝶是来追寻前世的花魂,这荒原上有什么呢,有什么值得追寻呢,是这极花吗,你可知极花亦虫亦草,这畸形的花朵,映照着畸形的人生与人性。

无法言喻的宿命论

什么是命?对于胡蝶来说,她被迫辍学,她夭折了的朦胧的爱情,她被拐到这偏远落后的小乡村,她被几人强按与黑亮发生关系,她逐渐接受这里的生活,她被解救后又回来。。。这些都是她的命运。

宿命是一个人无法摆脱的存在,因为个体力量的渺小,在这样未知的命运面前总显得无能为力。很多时候仿佛不管你做了什么都导向同一终点。人的一生,究竟是自己有意造就,还是只是“上帝”为之?或许每个人都曾有无数机会,但只能有一种命运,所有的可能性只有一种对你而言是真实的。读书越多,答案反倒越模糊,有时不再纠结了,冥冥之中却还残余着一声反抗。

城乡差距:经济与文化

身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我的城乡差距有着很敏感的认知。在中国大地上,中国曾经一大部分土地都是农村。农业文化更是很长时间都影响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工业文明的兴起,仿佛让与之配套的城市文明,确实也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农村劳力流向城市,农村的年轻人渴望去城市。记得有乡土作家怀念远去的乡村,但我想说,乡村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正如原始人逐渐定居,从洞穴走向部落。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确实应该考虑到,如何是这一流动更加符合人道主义精神。贾平凹在这一本书传达的有城市文明对个人的异化,比如蝴蝶在被拐卖前一心想成为城市人,并为有能成为一个城市人的资本感到骄傲。以及城市更多吸纳了农村的年轻女性与资源,造成了光棍越来越多。作家对此表达了深忧虑与同情。农村的文化仍是保存着那种愚昧和淳朴,文中的老老爷也便是这样一个象征,他们倡导仁义礼智信,天地亲君师,对于文化的落后现状,只有通过教育,这无疑是漫长的一条道路。

文化有雅与俗之分,我相信他们之间是有差异,但并不分高下。但是,最令人痛心的是,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欣赏某种文化的能力,这都是可悲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精神的产物,每个人都应该有欣赏的权利,都应该有所甄别后选择自己的喜好,但至少一个人不应该丧失辨别的能力,这样只是为自己封锁了一条路。

性相近,习相远

人性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年少时总以为非黑即白,总以为凡事总有个标准答案,但长大方知世事艰难,岂是对错二字就能草草概括。

韩非子认为人之性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我却最赞成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的善恶其实倒不必纠结,因为都是差不多的,这是他们表现出来的形式却各不相同。

在极花中我们可以看到,拐卖妇女是不对的,是违反人性的,但是,考虑到城乡差距以及种种现实因素,这种行为却是合理的。这个文学作品中描写的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因此给我们警醒和反思。黑亮一家也都不是十恶不赦的人,那些村民虽然愚昧,但也不乏友好朴实,而城市虽然是经过文明开化,但仍有一些人的行为让人感到恶心。这我进一步想到,我们所接受的高等教育,其实是一个堂皇的冠冕,仿佛我们比那些没受过多少教育的人更高一等,但实际上,在做人方面,我们都是第一次,作为人的劣根性我们也有。我们所欣赏的所谓高雅艺术,又何尝不是在局宥着我们。

是为拙评,望书友斧正。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