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越爱越孤独(升级版)读后感2500字

读后感

为何越爱越孤独(升级版)

作者:武志红

家是港湾,可为何家会伤人?爱意味着融合,可为何越爱越孤独?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走出孤独,都渴望与别人相爱。如果一个人越重要,我们就越会用自己所懂得的最好的方式去对待他。但很多时候,这种渴望背后的潜台词是:因为我爱你,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要按我的期待去回应,去做事。而所谓的“好的方式”则常常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极具人气的资深心理学家武志红洞悉孤独感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从心理学的角度,结合大量真实案例,帮助你看见关系的真实样子,打破横亘在人与人之间那堵自恋的墙,结束权利与控制的游戏,让真爱和自由重新回到家人、爱人之间。使自恋变为自爱。

为何越爱越孤独(升级版)读后感

一直发觉我们身边有这么两大现象,即喜欢比较和评价,凡事都要比较个好坏、评价个高低才舒服。正因如此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谈话和交流有时仿佛是在debate,甚至是argue,没错,因为大多数人都太急于表现自己和表达自己,于是,缺少了平和、尊重、包容。这两大现象,其实更是两种不良习气。可以说,喜欢评价是一个普遍现象,不管在什么地方,人们一旦开口,讲出来的多是评价,而很少是感觉,遑论纯净的感觉。我们为何会如此热衷于评价,而对感受却如此疏离?从表面上看,爱评价的一个原因是:对别人太感兴趣,因为,当使用评价时,你的焦点几乎总是对准别人,而不是自己,并且势必会有褒贬。既然评价总是针对别人的,那么,评价者真的对被评价者感兴趣吗?要明白这一点,只需做一次被评价者就可以了,角色互换后,你很容易感受到,在喋喋不休的评价者面前,你不存在。因为,评价者对别人不感兴趣,他看起来是将焦点对准了你,但其实,他感兴趣的只是将他的 “小我” 投射到被评价者之上,而对于评价者自己怎么看待自己,他没有兴趣,更没有意识。拜读完武志红老师的《为何越爱越孤独》,作者结合大量真实案例,从心理学的角度帮助我们看见关系的真实样子,打破横亘在人与人之间那堵自恋的墙,结束权利与控制的游戏,让真爱和自由重返内心。同时也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种种从我们潜意识里投射出来的言语和行为,甚至不排除是一些自以为是、引以为傲的“正确”言语和行为。瞬间想起曾经听过的一个心理讲座,“意识”和“潜意识”,其实在这两者之间应该还有一个“前意识”的存在,而我们往往忽视了它,所以我们并未真正去了解和研究内心最深处的真实意念就显得再正常不过了。有时也不禁反问自己:善于表达就等同于健谈吗?当你说“我如何如何”时,你其实说的都是这个“小我”。我们很容易执着于“小我”中,这时,“小我”就会成为一堵无形的墙,阻碍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我”与外部世界建立直接的关系,所以拆掉“自恋”的高墙何等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英文里的“I dont think...” 而非有失严谨、错误的“I think you are not/ he(she)is not...”。武志红老师的这一观点和德国心理学家Eckhart Tolle所说如出一辙:即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平常事,像在与别人的争论中,迫切的希望打败对方,来证明自己是对的,仍然是“小我”对死亡的恐惧而引起的。如果你以你的观点自居,把你的观点等同于你的我,当你错的时候,你这种以思维为基础的自我感,就会严重受到死亡的威胁。所以,你的“小我”不能承认错误,错误就等于“小我”的死亡。太爱评价的人,都急于追求确定感,就会丧失创造力。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喜欢使用评价的人喜欢确定感,说起话来斩钉截铁,而富有创造力的人,却势必能容忍,甚至喜欢模糊状态。这是因为评价源自“小我”,而“小我”无比自恋,真以为自己知道一切,能总有一切,所以喜欢评价的人,就喜欢表现“小我”的自恋。相反,富有创造力的人不会急着去解释,他们知道所谓的模糊状态也是自己的“真我”,我还没有和事物的本真相遇,所以,容纳模糊状态,也就是他们的“真我”和事物本真慢慢相遇的过程。苏格拉底说,知道的越多越明白自己无知,而只有接受自己的无知状态,才可能知道更多。相反,那些总认为自己知道很多的人,也就是真的无知了。自恋的核心就是,我渴望将我想象中的世界投射到现实世界,具体而言,就是我希望周围人能够按照我的想象来行动。牛顿构建起经典力学体系后,有物理学家开始认为,物理学走到尽头了,其他人只能弥补一些细节了。但当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后,又有人提出类似的观点。结果,量子力学又出现了。这是一种很有趣的对比,而这种对比也体现在一切关系中。那些自以为掌握一切、能左右一切的人,最多只能将自己的“小我”凌驾于某一领域之内,他可以获得权力感,但总是会阻碍这一领域的进展;而那些能对这一领域真正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总是愿意承认自己无知的人。那么怎样才能放下评价,停止想喋喋不休的思维,而拥有清澈的感受呢?一个很好的办法是,允许“空”的出现。沉默便是“空”。聆听,你就会给予其他人空间 — 存在的空间,这是你可以给别人的最珍贵的礼物。“浅浅的知识比无知更使人栗六不安,深深的知识使人安定,我们无非是落在这样的一片浅浅深深之中。” 木心,从他美学的角度,温情、艺术、婉转地洞悉着人们潜意识里投射出来的那“不堪自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自省呢?因此,无论是在社会领域,还是在私人领域,都应学会将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常常告诫自己:对于那些自己不太熟悉的专业或领域绝不要去妄加评判,同一领域也需尊重对方的观点,因为兼听则明。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