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第3版)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

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第3版)

作者:邱昭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VUCA时代,复盘让你“温故而知新”,助你将过去的经验转化为能力,并激发创新!本书修订历时两年,更新内容千余处,包含以下7个方面:1.增加8项作者最新原创成果,更多“干货”。2.强化实操,精选测试与练习,边看边练边学。3.基于中国智慧,梳理了复盘的学习机理,提出创新的“U型学习法”。4.整理出复盘的25个“坑”及对策建议,指导你把复盘真正做到位,避免走弯路。5.明确复盘引导师的核心任务、工作流程、角色与能力要求,助你成为复盘高手。6.对如何在企业内应用和推广复盘,给出了具体的策略、行动步骤及注意事项。7.更新复盘案例,与时俱进学习复盘。

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第3版) 读后感

这本书有点冗杂,让人怀疑作者复盘的能力,不过借着这个机会也复盘了自己复盘的方法,并对19年的年度目标进行阶段性复盘↓

复盘的意义是搭建复利循环

被喻为世界第8大奇迹的复利效应是指利滚利达到资产的幂次增长,而复利的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幂次增长,用式子来表达就是:A→B→A↑。

但生活中不是每件事情都可以复利,原因在于我们往往只完成了A→B的过程,而复盘就是帮助我们搭建B→A↑的闭环连接,形成A→B→A↑的复利循环。

复盘的方法:温故剖析,知行合一温故:回顾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1、要回顾的事件是?这个事件的初衷/目的是什么?

● 19年读100本新书,初衷是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

2、这个事件的主要经过是怎样的?

● 在19年年初定下100本的目标后,分解为1个月8.5本,每周告诉自己要读完2本书并写读书笔记。

3、实际结果是怎样的?符合初衷吗?

● 截止目前19年时间进度13%,读书进度14%,读书笔记进度10%,完成度上还可以;

● 结果是有些知识能运用起来,有些容易忘记,与初衷有一定出入。

剖析:找出成败的本质原因,提取亮点和不足

4、目前完成的结果与初衷有出入的主观/客观原因是?

● 主观原因1:“提升知识储备”这个目的还不够清晰,是为了知识的广度还是深度?目前看来,深度是我更需要达到的,而过去一个半月读的书是偏向广度;

● 主观原因2:学到的知识虽然有整理成笔记,但是实际运用到工作生活的还是不够多,因为有些书与工作的直接相关性比较弱;

● 客观原因:受社会舆情、大咖言论、易得性偏差影响,认为某些不在书单内的书重要性更大,进而花费时间去看,比如《流浪地球》是电影上映很火,比如《内容算法》是在多个朋友的书单内,实际上对我当下的帮助没有特别大。

5、这个事件过程中的亮点是?

● 目标分解,把大目标1年100本书分解成每周2本书。

6、这个事件过程中的不足是?

● 目标分解后,对每个月的书单没有与初衷进行对比。

认知:总结一般规律,举一反三

7、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以在什么场景下运用?

● 可以制定稍高于自己能力的目标,挑战自己尽力去完成,根据一个小周期的情况再作调整,比如我1月看了8本,这让我建立了后续11个月看92本的信心;管理团队时,也可以这样激励团队;

● 对大目标进行分解,能提早验证目标的可行性。

8、有什么失败的教训?在什么场景下,应如何避免这些风险?

● 定目标应该更加具体,100本书应该是多少本什么书,建立一个什么能力模型;

关于如何定目标可以参考SMART原则,即满足以下五方面的要求:明确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有挑战但可实现(achievable)、相关/可控(related)、有时限(time);

● 细分目标后,子目标也要足够清晰并符合初衷,工作目标也是一样,战术是否符合战略,是否符合价值观。

践行:将经验落到实处

9、接下来可以采取什么计划/措施来巩固成功/改正错误?

● 将初衷调整为“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适当增加知识储备”,接下来每个月要有一个主题目标,6本集中在PM技能、底层理论、思维提升上,2本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选书之前与初衷进行对比,避免感情用事;

● 定期回顾读书笔记,在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运用。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