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教育的反思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

管理学教育的反思

作者:包政

本书从企业常见的“产销矛盾”入手,引出相应的销售部门职能设置、销售绩效考核、供求关系、企业管理教育、企业系统建设及价值创造流程建设等司空见惯而又熟视无睹的企业实践中的难题。然后,逐一剖析,给出解决方案。接着,再拓展思维的宽度和深度,提出“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事业理论、企业文化要遵循组织原则”等关键命题,帮助读者从管理实践出发,思考管理实践背后的基本逻辑和核心概念,提升管理素养,以便能更轻松地指导管理实践。

管理学教育的反思 读后感

理论是一种素养

包老师的这本书,我认为,对当下中国企业面临的经营革命是有意义的。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我们也知道,这种发展是国家整体改革开放的前提下,靠学习西方企业经验、靠鼓励个人奋斗、靠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发展试错中形成的共识实现的。一句话,是摸着石头实现的,是意外的成功。

包老师开篇是从一家国有企业的实践问题开始的,看到的是他们产销不协调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增加销售的预测和调研职能,说白了就是突出把销售升级为市场,系统实现“以销定产”,而不是简单实现“以销定产”,从而促发生产系统的升级,即从大量生产到精益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整体。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很多企业仍然没有意识到,管理是一个系统,而错误的以为管理是若干系统,并按专业区分为生产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等等,现有的高校教育也是如此区分的,把这些不同领域的的管理当做不同的专业和学科,这就是包老师说的大卸八块,这或许是受分工理论的影响。

包老师给北京锉刀厂的建议,最终未被采纳,企业给出的解释是他们的知识不够,素养不够。而我们其实知道,中国的国有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没有在系统上发力,而是进一步强化了分工,强化了部分,这就是“减员增效”和“专业化、扁平化、制度化”,实际上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粥还是那么多,分粥的人少了,剩下的人自然得到的就多,受到的物质激励就多,在经历长期物质短缺和计划经济后,人的这种积极性很容易调动起来。

但实际上,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企业的问题推向了社会。大量下岗职工无事可做,还有相当一部分正当年,选择了提前退休,我见过的最典型的,29岁一男生,身体健康,居然通过开假证明办理了病退,开始享受退休待遇。

自此,国有企业的生产率确实提高了,因为人少了,刺儿头全走了,剩下的自然是想发展的。但问题真的解决了吗?

后来的国有企业,又经历了一系列兼并收购、改制和私有化、优化组合的道路,但始终没有解决“人”的问题,解决人的活力问题,其中最为本质的是“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问题。实际上,这也是包老师所说的“社会心理”的组织问题。

实践证明,在产权和经营方式的变革上,解决组织问题、企业系统问题,是行不通的,因为不是一个层面。其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个人控制组织,无法防范个人利益凌驾于组织利益之上的问题,无法防范个人贪污和权钱交易,因为它强调的就是部分,鼓励的是个体,最为重要的是,用金钱或放权鼓励,把责任转移给个人和部分,导致整体的责任丧失,这是很多企业意识不到的。

今天的中国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已经认识到,我们需要物质,同时也需要个体意义。物质,并不能持续激励个体,它只能促发个体现有能力的发挥,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激励个体,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个人需要成长,需要实践的历练,需要意识的培养。而企业的试错机会实在有限,必须进行有意识的实践,而不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就需要企业的知识系统支撑员工的成长。

实践和理论并不是对应关系,和实践对应的是概念体系,理论是动态的,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事实进行抽象,借用概念进行解释。

有些企业或管理者认为,理论是实践的依据,这是错误的认识,理论是从实际出发,对概念的辨析,是一个论证过程,它的成果是决策和决心,而不是执行依据。

理论是一种素养,一种实践哲学素养。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