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细读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蒋勋说红楼梦(第七辑) 读后感读红楼梦三次,第一次看的是情爱,第二次看的是兴亡,第三次看到的是小人物平凡生活中的挣扎。
《蒋勋说红楼梦》是在借他的眼睛来看红楼中人的一生滋味,能够发现很多没有发现的地方,很值得一读。
年纪越大越发现曹雪芹他的包容度是很高,包容书中每一个卑微的角色,无论出发点是怎样,他对待生命的那种热爱,和努力活下去的心情描写的淋漓尽致,生活里的挣扎,堕落,沉沦,还是清雅都有他的一方归属,没有谁比谁更高贵些。书中各处的细节写的特别好,街道,房子,衣服甚至妆容,一个个详实的细节,给人营造很强的空间感和画面感,提高阅读体验。
这两本书精彩的地方都太多了,只能找一两点下笔。宝玉探病那段,写到紫娟让雪雁给送黛玉暖手,然后黛玉就讽刺,说平时我说话你都不听,他的话倒比圣旨还快。其实我前两次看注意到过这个情节,但都没有细想过,蒋勋说,这是黛玉在暗讽宝玉,听宝钗的话。突然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是黛玉的一个小性子嘛,结果他的后面就加了一句,说大概有一些读者就没看懂,就相当于当时跟他们一起吃饭的薛姨妈一样,不知道,两个人在闹什么,我突然一下成了薛姨妈,连个小性子都看不出来,就觉得特别凄凉。
这种类似的桥段还挺多,蛮有趣的。
小人物中,特别喜欢贾芸和小红,他们两个人真的是特别登对。心细又通世故,但不同于宝钗那种身份的世故。两人地位较低微,却又都有志向。在困境当中能够想办法解决问题,又能够看清事实,不留恋荣华,不计较刻薄,只要活得好一些,大约是芸芸众生相了。
厨房的柳嫂子那段也还挺精彩的。
柳嫂子想把自己的女儿五儿,送到宝玉房里去,让她有个着落,所以特别讨好宝玉房里的丫头。迎春房里的司棋想吃碗鸡蛋,她不给,引来一场大战。后不久,五儿晚上没出园子,让巡夜的人,碰到了,正好司棋身边的小丫头也在旁边,就说了些推波助澜的话。误会她偷东西,把她抓起来了。五儿抓起来之后,那些对柳嫂子职位虎视眈眈的人就都开始行动了,各种公关煽风点火,想把柳嫂子给挤出去。但平儿救了五儿一命,搞得那些出钱出力的人都白废了一番力气。感觉一下就把其中人物的人情冷暖写的细致入微。丫头之间的义气,宝玉的仗义,还有平儿身上那股子侠气,妈妈们之间的各种派系和勾心斗角,描写得入木三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下子就把血淋淋现实刻画得分外生动,利益这两个字感觉把90%人的这一生的目标都写出来了,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蒋勋说的另一个很动人的点,就是青春王国。觉得这四个字直击人心,异常敏感,柔软,想哭。是因为青春太过于美好吗,还只是因为时光一去不复返。
大观园里面的他们每天的日子都是琴棋书画,吃喝玩乐,今天过个生日,明儿过个中秋。吟诗作对,把盏寻欢。当这些日子如流水般淌过之后,青春年华到了散场那天,每个人都得找一下自己的归处。死的死,嫁的嫁,抵债,和亲,出家,突然悲歌从四面八方将人包围。时间洪流下的我们都被裹挟着前进,没有办法去预知未来,更没有办法做出选择,对于成长这件事情,也从来都是别无选择。
流年幻灭,青春王国就此崩塌,谁又是谁的未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