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囊括了几乎所有犯罪元素的惊心之书,每一起凶案都让人头皮发麻,真凶一直藏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同眠共餐。善与恶的殊死角逐背后,充满着绝望、怨恨、嫉妒、贪婪、傲慢。公安厅最隐秘最不可告人的犯罪档案完全揭露,你将深入一线的犯罪现场,深入剖析诡谲罪案,展现不寒而栗的凶案全记录令人心惊。直面最令人恐惧、最沉重难解的人性之恶!
犯罪心理档案 读后感看完了第一册,说实话,脑子里各种画面堆积,层出不穷,有点理不清,从头开始记起,也只记住了几个精英警察和一个学院老师韩印,以及一些惊人难以忘记的杀人案件。
从警方层面来说,有的人说这本书太过个人英雄主义,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在阅读伊始,作者对队长叶曦和法医顾菲菲的形容,可以说是精英中的精英,万里挑一的人才。然而,通篇读下来,似乎每一个案件都只是为了衬托韩印,几乎都主要是韩印一个人东奔西跑,寻找罪犯作案的蛛丝马迹,所有的人和案件似乎都只是韩印的衬托品,如果说法医顾菲菲的存在,只是分析尸体之类,那么她确实是可以作为衬托和辅助,但是叶曦作为队长,其光环之大自不必说,她也作衬托,有些人就看不过了,觉得这是个人英雄主义。但我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虽然说个人的功劳离不开群体的贡献,但从根本上说,本书是一本犯罪心理类的书,主要讲的是警方怎样利用犯罪心理分析方法以及犯罪心理侧写报告侦破案件的过程,从这一点上来说,这本书突出韩印,是必要的,因为他所持有的犯罪心理知识储备是这本书侦破各类疑难案件的关键,我觉得这用“主角光环”来形容比较恰当,这个光环不是赐予韩印个人的,而是给犯罪心理知识的。在此,我想说,其实我们不必纠结于这本书是否太过英雄主义云云,只要自己能学到东西,那么这便是它的价值所在。
从犯罪心理方面来说,我真的很震撼和佩服于这种分析和侧写的方法。在本书里,韩印的所思所想在我看来,正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扎实的犯罪心理专业基础,严密的逻辑分析思维,敏锐的洞察力等等,都能带给我们浓浓的趣味和深刻的启发。每一次案件发生之后,每当韩印正在沉思时,我都会轻屏呼吸,轻轻地默读他脑子里的思路,因为这是一个无声而紧要的时刻,关乎着案件侦破的突口和受害人获救的希望。这个时候,犯罪心理在我的脑海里瞬间高大起来,这一刻,我忘记了一切,只是暗暗地循着韩印的思路,一点不敢松懈,仿佛只要一松懈,侦破的希望即会在下一秒破碎。每到这种时候,我便会兴致勃勃,对韩印充满信心,也是对恶有恶报充满信心。
从罪犯本身来说,其实通篇读下来,我对每一个罪犯始终抱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很矛盾,可能是憎恨和厌恶,也可能是同情和怜悯,这种难受很难统一。我想,我受这种矛盾而又难以统一感受的纠缠,很大可能是因为,每一个罪犯都曾有过一个不堪的历程,都曾受到常人未有的不公正对待,都曾过过黑暗的某段时光,他们或者都有过某种生理或心理缺陷,总之,总之这一切都让我对他们滋生同情,他们很可怜,真的很可怜。想到这里,闭上眼睛,脑子里突然显现一个场景:在一个不知名的黑暗地方,很黑很黑,伸手不见五指,仿佛有一个脆弱、无助而又绝望的声音在回荡,他……他是谁……对,好像是一个孩子,带着哭腔,无助又绝望,尔后,那声音渐渐,渐渐地弱了下去。我睁开眼,眉头紧皱,内心揪成一团。过了许久,我深吸一口气,眉间疏平,我有点懊恼,对,是懊恼,我的怜悯似乎过了线,是一条道德线,也是一条法律线,我正在同情那些罪犯。回过头来,那些被分离尸首的受害者,她们惨死的画面将我拉回了现实,罪犯的遭遇固然值得同情,可是那些受害者又何其无辜呢?他们之中很多人甚至和罪犯并未相识却惨遭其变态之火的怒烧,身首异处。他们也有家人,他们的生命何其珍贵,他们的人生还有那么长,未来的路又可能是多么的光明。从这一点上,我对罪犯的感受,瞬间从同情和怜悯转到憎恨和厌恶,纵然你的遭遇惨淡,于他人又有何相干?滥杀无辜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可谓惨绝人寰。
也许是阅读了几本心理学的书籍,理解了人类出生伊始,心理发展之旅的重要性和曲折性,所以对很多人和事,都能够或多或少拥有一点同理心,也能够对他们心理发展的曲折性产生一些共情。这也让我更加明白,一直照顾自己身体的我们,也应该更加地兼顾自己的心理,因为那才是真实的我们所在,亦是我们的灵魂所在。善人善己虽然不能让世界的黑暗消失,但我想,一定能够让它更淡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