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是固定一处好还是变换环境好?是需要安静还是可以放点音乐?如果考试近在眼前,怎么安排复习方案最有效?适时休息才是获得灵感的诀窍?睡眠怎么助力学习?……揭秘大脑学习原理,探寻记忆存储真相,10种颠覆常识的学习方法,让你在同样的时间,学得更快,记得更牢!给你一套很爽的高效学习法,不论你是需要记住化学公式、决心学一门外语,还是要为下一场考试备战,亦或是掌握一门乐器甚至练好投篮技术,也不论你是十几岁的学生还是早已身陷职场,这本书都能让你如获至宝,成就你的终身学习力。成绩最好的不是最用功的学生,而是最会学的学生,比起“刻意练习”,更重要的是“科学练习”。清华大学副校长诚意推荐阅读,众多专家学者、知识管理达人、学习社群联袂推荐。
如何学习读后感《如何学习》这本书概括了认知科学界界很多新的学习方式,并把这些学习方式得来的历史写了出来。作者语言风格有趣,证据非常的科学,对我而言是非常有收获的。第一章讲的是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主要有两个新收获。第一是海马体不负责储存记忆,储存记忆是新皮层负责的,记忆被分门别类储存在新皮层上的不同区域。但海马体是储存记忆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第二,大脑有一个部分专门负责编造各种故事,把不同的记忆重新整合形成新的记忆第二章讲的是关于遗忘的。第一,记住一个东西分为两个步骤,储存和提取。记不起来一个东西是提取上除了问题。第二,著名的遗忘曲线是通过学习无意义的音节测出来的,但如果学习的东西是有意义的,遗忘曲线并不准确。第三,遗忘是学习的过程,遗忘了下一次学习后才能记的更长久。第三章是讲关于学习环境的。第一,再一个有声音有音乐的地方学习比在安静的地方学习效果更好,记忆更长久,因为有更多可以用于提取的“提示”。第二,同一学习项目在不同地方学习效果比在一个地方学习好,因为可以获取不同的“提示”。第四章是讲关于学习的间隔。这里面和《认知天性》里讲的观点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更细,提供了最小间隔和最大间间隔,提供乐备考最好的复习间隔。1星期以后的考试要1~2天复习一次,1个月以后的考试要1星期左右复习一次。3个月以后的考试要2个星期复习一次。6个月对应3个星期,1年对应1个月。最大的间隔不超过两个月。第五章讲的是学习前的自测。这点《认知天性》里面也讲过。里面有几个收获。第一是学习和背诵的比例,最佳的应该是先学习(阅读)30%的时间,之后的时间用于背诵。第二是在学习前考试,被烤糊了是一个好事,这样在学到相关内容是能记住的更好。第三是考试完后必须立即复习,考试才有用。第四是如果不考试,就会有熟练的错觉。第六章讲的是如何有顿悟时刻,需要经行孵化,其方式就是在解题已经想到完全没有任何思路时,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5~20分钟),比如休息,做其他类型的题目(尤其是语言类的题目)。在这一期间,潜意识会继续在这方面运作,找到想过的信息经行整合,对错误的心性进行遗忘,从而产生顿悟时刻。(书中关于铅笔的测试,我就是在接下来的读书中顿悟出来的)第七章讲的是关于让我们的潜意识解决问题。第一个方法是打断。有一个效应就是如果一个事情没有完成,我们会对他记忆更深刻。在快完成的时候打断,更能让这件事情所涉及的东西印象深刻。第二个方法是要提升感观度。第三个方法是有去反思。作者建议做一件事情先冲,冲到卡住的时候停下来,让潜意识继续工作,之后是大脑的理性思考。第八章讲的是交替学习。《认知天性》同样讲过。主要就是在同一项目上,穿插不同的材料。比如羽毛球的练习就需要穿插不同的发球方式,而不是一种很多遍再换另外一种。比如识别艺术画的作者的方式不是学习一个人的画后再学习另一个人的画,而是穿插的来,做测试题。比如做数学题时不能一种类型的题放在一起做,而是不同类型题放在一起。其原理就是可以锻炼大脑在不同模式下识别的能力。第九章讲的得感知,不思考就得出答案的能力。研究表明大师和不同人的差别就在于这个能力上。锻炼这项能力的方式就是纯粹的练习。作者结合了交替学习创造了这个方法。其实就是有很多穿插起来的练习题,这些题都是仅凭感受选择答案。成效出奇的好。第十章讲的是睡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关理解力、运动、感知的学习或考试项目,比如数学、音乐、体育,那么就应该晚睡晚起。而有关记忆力的学习或考试,则最好早睡早起。同时,白天睡1~1.5个小时达成的效果和晚上8个小时的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