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中产:青春被透支,房子是座山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

焦虑的中产:青春被透支,房子是座山

作者:方莹

本书讲述北京两个普通中产家庭命运变迁的故事,一个是公司高管,一个是创业者;一个从中产变成穷人,一个从中产变成富人;一个逃离北京,一个提前退休。其中的酸甜苦辣令人唏嘘不已,精彩故事不容错过……

焦虑的中产:青春被透支,房子是座山 读后感

在中国一线城市,年入50万已经跨入了中产阶级,但是房价在过去10年涨了10倍,工资收入根本跑不过房价增幅。简单点说,在中国一线城市,如果你没房,中产就依旧是个梦想。

那么有房产的呢?一样不容易。如果你没有卖掉房产,这些增值只是纸上财富;就像本书中朱明月一家为例,有两套房产,其中郊区通州有一套150平方的宽阔房子,除了租给别人每月3500,但是还要还每月银行贷款1000。 再看朱明月一家,在北京生活,妻子做了全职太太,唯一的收入就是朱明月的死工资,年收入30多万,扣去各种固定性税,到手的就只有20多万,这20多万,要分配在家庭各种日常开销,其中占分配最大的就是他们儿子朱七七的教育部分,在北京上学,没有户口,各种补习班,钱花的跟流水似的。 我在脑海里想像了下,收入支出现金流量图,没有什么投资收益,想想未来风险, 在恐慌资产蒸发阶层滑落之下,中国中产的财务状况通常是:略有结余但无保障。一场大病或意外就可能就会返贫,这种随时被摧毁的危机感,造成了工作、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多方面产生严重焦虑。

这就是现实:中国中产的财富基本上被房绑架了,有房成为进入中产的敲门砖。房价的每一次变动,对于无选择的底层和太多选择的高层来说触动不深,但对中产来说每一次都是心惊肉跳。看看书中,朱明月由于父亲患癌症,瞒着妻子,120万贱卖北京房子,夫妻俩闹着离婚。

如果说物质焦虑是中产背上的大山,那么精神焦虑则是压垮中产的最后一根稻草。

被定义为社会稳定器的中产阶层,通常也被看做社会精神的风向标。然而,纵观中国中产,首先是缺乏身份认同造成整体身份迷失,导致集体失语,进而丧失话语权。

而在如今民粹主义盛行的环境下,具备良好分辨能力的中产往往容易成为被攻击和被防范的对象,没有什么话语权。

物质上无法得到满足,在公共事务上话语权所剩无几,这种精神上的焦虑还延续到自己的子女身上。

就比如朱明月,十年寒窗苦读,人到中年,在老板面前都是忧心忧虑的哪天被开除,人在职场,点头哈腰,强颜欢笑。通过辛苦读书改变命运的中产,往往格外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奥数班横行,除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外,更多的是中产对自身以及子女未来的失缺性焦虑。

此外,糟糕的空气、可疑的食品和水等都无不加重了中国中产的不安全感和焦虑。表面看似风光的中产,实则早已千疮百孔。

作者以朱明月一家在北京的生活工作状况为缩影浅显的描述了下,至于为中产呐喊,书写力量实在微乎其微,书中比较精彩的观点,比如关于品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与老板,理财等,但看到最后可惜的发现,这本书不能当做小说的来读,它更像一个微信订阅号关于中产焦虑的浅显集合,稍有不同的是,一篇微信质量很高的微信订阅号可以把中产的焦虑说的明白透彻,但是写成小说,按照我的观点看,作者笔力薄,没有深入描写,文中由中产焦虑衍生一系列观点,如”女人即使结婚了,也要有自己事业”“女人靠自己才是女王”,文章只通过两家人物生存工作状态的描写,虽短却不精悍,书中能够有点能够强烈的引起共鸣的估计是标题“中产的焦虑”,不过说到焦虑,有段话总结特别好“底层是习惯性愤怒,中层是忙碌焦虑压力山大,高层是精神世界匮乏”。

如何缓解中产的焦虑?本书没有讲,只提到一个大家都知道的观点,就是理财和投资!所以想看这本书的中产,还是别看了,节省时间,你的焦虑,归根结底就是钱的问题,有句话不是说的好么,钱不是万能的,但钱能解决99%的事,所以学会对自己投资学会理财,多看看其他方面理财类的书。

什么叫“焦虑”?

“ 焦虑(anxiety)意指由于情绪或心理上产生内在冲突,进而引发非理性的忧虑或恐惧感受。焦虑可能在特定情况下产生;也有可能是惯性或是常见与普遍的一种感受”

我想说的是,并不是仅仅只有你一人焦虑,并不是仅仅只有中产有焦虑,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焦虑,适度的焦虑会有良性作用,过度的焦虑会诱发抑郁症,所以我们在分清楚自己焦虑的原因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如何采取行动缓解焦虑,发现问题很重要,但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呢?所以我们还是未雨绸缪吧。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