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马克思》是一本精炼得恰到好处的作品,它涵盖了对认识马克思而言必不可少的那些历史场景与事件,同时又匠心独运地重点刻画了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本书还原了马克思充满人性色彩的真实面貌,及其在学术领域的巨大成就,同时也生动展现了伯林本人卓越的智识魅力。本书以卡尔·马克思的生平经历与思想发展为主线,从他在德国的成长与求学,在巴黎的工作与斗争,一直写到流放伦敦的最后岁月,涉及青年黑格尔派运动、1848年欧洲革命浪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资本论》出版等众多历史事件,完整勾勒出了马克思传奇而动荡的一生。伯林在书中尤其关注马克思在各个阶段的思想发展轨迹,客观评述了他在哲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等领域的学术成就,力图还原马克思作为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伯林对马克思的研究摆脱了后续众多马克思主义者的二次阐释的影响,从历史文献与马克思本人著述出发,生动呈现了马克思富于人性色彩的真实面貌。
卡尔·马克思:生平与环境读后感以赛亚.伯林看马克思的生平与环境,果然不同凡响
“在19世纪,没有任何一位思想家能与卡尔·马克思一样对人类产生如此直接、透彻和深远的影响。在其一生之中及其身后,他在理智和道德上对其追随者们都起到了支配性作用,即使在民主的民族主义的黄金时期,这种支配作用都是独一无二的… 马克思完全缺乏作为一名伟大人民领袖或者煽动者的特质,也不是俄国的民主斗士亚历山大·赫尔岑那样的天才宣传家,也不具备巴枯宁那样非凡的雄辩口才。他大部分的工作生涯都是在相对默默无闻的状态下在伦敦度过的,不是在自己的书桌前,就是在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里。广大民众对他知之甚少,然而到他去世前,他成了一位广为人知、受人景仰的人,成了一场强大国际运动的领袖…。”
卡尔·马克思:生平与环境,以赛亚·伯林笔下的马克思,从开篇开始就直入主题,这是一代哲人对马克思学说精华部分的诠释,因此,阅读这本半学术专著,偏重点与其说是阅读传记式的叙事倒不如说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马克思和他的共产主义理论形成的偶然性中之必然性。
伯林是一位道德现实主义者,他只不过不是道德还原论者。他曾经说过,我们所有的政治选择都牵涉到真实的、不可避免的代价;问题不在于是否存在一种需要做出的正确或错误的决定,甚至也不在于你是否面临着一种选择,使得“正确”的决定便是避免最糟糕的错误。
还原马克思的真实面目,将被神化的马克思请下神坛或者将被妖魔化的马克思与其共产主义理论对世界的影响做一个明智客观的切割,界定什么是政治判断,什么不是,这在此与道德无关,与政治无关,与伦理无关,却与知识有关; 这种关切无疑是真实的,他认为道德的善与恶是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在其鼎盛时期,值得思想上的关注,但它没有政治上的出路或道德价值。但马克思的理论有其理论价值,更是一种开拓性的思维。
马克思是他的时代的集大成者,他勤奋刻苦、善于思考、清楚求证、实验假设,强调实证主义风格,是一个非原创的开创性社会学家和杰出的理论家。
对伯林而言,政治判断牵涉到一种现实感:马克思在一个刻意造成混乱的世界里发现真相的能力,虽然其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一种假设的基础上,为达到终极目具有强烈的投机性。他的经济学理论对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尤其是对剩余价值所将引发的问题导致资本主义社会衰败之断论更是偏僻入里、入木三分,但不谈经济规律而只谈经济后果,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理论、自由市场经济原理作依据,任何经济探讨都会被认为是反经济的政治理论而被摒弃,在这种不尊重经济规律的封闭环境下去运作一个社会,这种理论缺少的不仅仅是根基,更是对社会规律的严重背离。
自从这个理论完成,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在过去的这些年中,它(马克思理论)所得到的赞扬与批评远远超过了它所应得的。对它主要原则的夸大和过于简单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使得它的本意变得含混不清,而人们也借此之名犯下过很多错误,包括理论上的与实践上的。不管怎样,其影响都是而且将继续是革命性的。这个理论原本想要反驳思想支配历史进程这个观点,但它自身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程度削弱了它的观点的力量。因为,在改变关于个人与其环境和同伴之间关系的普遍观点时,它显然改变了那个关系本身;因此,在至今仍在永久改变人们思考与行为方式的学术力量中,它依然是最强大的。 --以赛亚.伯林,一名智识公共知识分子,在终结篇所做的概括性总结,部分阐明了我们应该怎样客观看待马克思理论的重要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