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的是1982年12月12日早晨5点至下午5点北京钟鼓楼一带发生的故事。在一个古旧的四合院了,薛家正着手办理一场婚礼酒席。围绕着这场酒席,小说勾画出北京城普通民众近百年的平凡的生活历史。它以一种精巧的结构,将相邻的多个家庭串联起来。展示出每个家庭,每个人物的生动历史。围绕着“时间”这一概念,小说表现出对历史,对社会,对个体的深度的现实主义观照和人文关怀。在“时间”的物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的考量中,表现出作者带有历史哲学色彩的深度思考。小说也是一部浓郁的京味百科书,具有厚重的地方风情文化。
现当代长篇小说经典系列:钟鼓楼 读后感鼓楼在前,红墙灰瓦。
钟楼在后,灰墙青瓦。
鼓楼胖,钟楼瘦。
一说到北京的建筑,我们会想到故宫、天坛、天安门广场等等,那么多种建筑里有一种也是北京特色就是胡同里的四合院,而这本书正是围绕着四合院展开。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屹立着古老的钟鼓楼,在钟鼓楼的附近有一条胡同,胡同里有个四合院,四合院里有个薛大娘……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很特别,讲的是1982年12月12日这一天发生的事,以钟鼓楼作为代表时间的象征,以四合院里薛大娘二儿子薛纪跃结婚的事作为主线。由于结婚会来很多人,也会请很多人帮忙,所以作者由此分出时间节点,事件节点,讲述几乎到场的每个人,以及每个人背后的事。开始读的时候总会跳,因为当作者写一个人的时候写的很详细,给人感觉好像在讲另一个故事,并且这些人的事完全可以摘出来独立成章。惊喜的是作者总会以讲另外一个人再拉回到结婚这件事上,所以整本书形散而神不散,有种以小见大的感觉,以普通小人物展现当时时代大背景。作者意图通过写这些普通人物来呈现一个主题,时间――历史――命运――使命。时间是什么呢?它是一个圆圈,一支飞箭,一条奔向大海的河流,一只命运的骰子,一架不断加速的宇宙飞船。在匆匆流逝的时间里,有多少人意识到了一种神圣的历史感和庄重的使命感呢?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来到人世间,都是带着一种使命来的,不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而是每个普通人。就像作者说的钟鼓楼虽然不再鸣响晨钟暮鼓了,但它却作为个体命运和社会历史的见证者永久存在着。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先后出现的人物,包括国家干部、人民教师、文学编辑、大学生,武术拳师、京剧名伶、街道妇女、个体户、捡破烂的,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段故事。
讲几个印象最深刻的,比如热心肠詹丽颖,她为人很热情,乐于助人,但不好的是她的心直口快,口无遮拦,明明是件好事,最后搞得大家都厌烦她,这种人现在形容是情商低,但心肠不坏,想想自己身边也不缺这种人,如果她能改变这种性格就完美了,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哪有这么容易。
第二个想说的是慕樱,她的情感经历很神奇,中学毕业的她因为看到报纸上一位英雄的事迹,毅然决然的奔赴北京嫁给了他,后来又因为一次画展,邂逅了学校系团委书记葛尊志被他的浪漫感染,开始嫌弃英雄的粗鲁,最后离婚嫁给了葛尊志。孩子有了,后来又遇到了爱集邮的齐思壮,此时她已经年过四十了,再一次选择为了爱情离婚。至于后来齐思壮有没有和她在一起书里还没写到,但也有很大可能,因为她虽然人过四十,但会打扮看起来也就三十,而且为了追到心上人也开始集邮,并且找到了心上人非常想要的小枚张,全世界就剩一张。慕樱对于婚姻的态度是现在很多人提倡的,要嫁就嫁给爱情,没爱了为何还不赶紧离婚,她每一次离婚都为了爱情,从这一点讲她没错。但从另外的角度,她伤害了爱她的人,为了爱情她连孩子都不要了,从这点讲她有点自私。
第三个想讲的是老编辑韩一谭,他一生规规矩矩,勤勤恳恳,甚至有点懦弱。领导交代的事不管什么理由,都会尽全力完成。懦弱的以至于文革期间女儿回家说错话,他骑车将女儿送到了派出所,幸亏没事,当然这也让女儿这辈子都恨这个爸爸。他作为编辑,总是对每一篇投稿的稿件认真筛查,不错失埋没任何一个人才,后来他的确发现了一个会写诗的人才龙点晴,可是这个龙点晴成名后就不理他的伯乐了,只顾巴结总编辑及各种领导,出的一些垃圾诗集只为了多赚点钱,这和现在很多畅销书一样徒有其表,不值得深思,这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韩一谭这么兢兢业业却一直连个党员资格过不了,而会拍溜须拍马的龙点晴却名利双收即将成为他的领导,这也折射了如今的社会乱象。当然还有很多人物,都很有特点,很接地气,很符合那个年代的北京人,我就不一一叙述了,大家自行看书吧,相信不会令你失望。
鼓楼在前,红墙灰瓦。
钟楼在后,灰墙青瓦。
钟鼓楼高高地屹立着,不断迎接着下一刻、下一天、下一月、下一年、下一代。(ps 这是本好书,推荐书友们看看,当然还要特别谢谢某个人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