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论管理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

马斯洛论管理

作者:亚伯拉罕·马斯洛,李斯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祖师,他再造了心理学,在心理学的第三思潮中力图把全部的性回归到科学中去。他最著名的理论: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峰值体验等,已为大家耳熟能详,成为现代心理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是马斯洛挑战美国60年代的管理大师之作。当时的管理大师,如杜拉克、麦格莱高等都注意力集中于工业化的工作场地,而很少有人关注人的因素。马斯洛最早认识到这个问题,他说:“工业领域也许能够当作心理动力学研究、高级人类发展研究和人类思想生态学研究的新实验室。”本书中马斯洛阐述了他的著名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以及他对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心理学思考。

马斯洛论管理 读后感

阅读本书,就不得不了解马斯洛金字塔结构的需要层次理论,由下到上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说观点体系的基石。按照我的理解,生理需要是所有人类精神追求的物质基础,如果一个人风餐露宿,食不果腹,缺乏生理欲望,思考其他更高层次的需要无疑是毫无行为见树的空想。安全需要是指即使物质条件很充裕,但是时刻面临被剥夺的风险和隐患,那么内心担忧渴望的必然是安全感的掌控,典型代表是身处中东战火的石油财阀,携款潜逃、巨额诈骗的逃犯,或者是绝症晚期的富翁。社交需要,就是孔孟时常提及的由我及他,当一个人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时,更多的会考虑自己的亲朋好友境况如何?新闻里的孤寡老人,失学儿童有没有经济来源?社区的流浪猫狗需不需要领养和照料?可以说,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生物本能,而社交需要是人性良知。尊重需要就是我们常讲的社会地位和成就感,这两个方面的来源并不在个体本身,都需要环境和他人的认可来实现,比如,臭名昭著的土匪恶霸捐官,糜烂堕落的明星宣扬慈善事业,表面看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权利、金钱和影响力,实际上是潜意识的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一个跨越人类历史长河的伪命题,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搞不清楚自己存在的终极意义,有人把子女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当做自我价值实现,有人在一个默默无闻的岗位上被人称颂,但是他的初衷只是为了微薄的薪水养家糊口,或许只有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能将传世的作品与升腾的灵魂融为一体。

回到本书,主要内容围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怎样借助开明思维,提升管理层次,培育健康员工,促进社会发展,当一个企业所有人都在齐心协力实现自我价值,那么,优质的产品只是管理的副产品,企业的生命将薪火不熄,代代相传。马斯洛在书中提到,我们越注重企业的人性面,就越接近心灵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在他看来,全球星罗密布的企业,才是人类文明进步和个人价值突破的平台。

马斯洛理论是超前的。在上世纪60年代世界格局动荡不安的阶段,他的开明管理学说,超越了诸多与现世纠结不清的利益学术观点,开创了以人为本的心理学先河,在我们共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回顾马斯洛经典,它无疑是伟大的,智慧的,现在有多少企业越来越注重对员工的精神奖励,以及能力素质和协作意识的培养,这都是马斯洛十年种树的宝贵财富。

马斯洛理论是务实的。在书中他多次强调X理论、A类管理者即专制主义模式与Y理论、B类管理者即开明管理模式的辩证统一和相互转换。他并没有全盘否定专制主义在特定环境中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一味地脱离实际推广开明管理学说,而是深刻阐明两者之间的区别,以及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专制和开明的作用关系,在最终具有高度文明发展水平的社会中实现全体系的开明管理。

马斯洛理论也是局限的。他喋喋不休地强调要将员工道德品质、价值追求列入会计系统,一同作为企业资源量化评估,却忽视了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对财务资产负债管理的严重干扰,在这个问题上,他虽然意犹未尽,但是也没有具体可行的解决办法。本书中支撑马斯洛开明管理观点的抽样试验,参与群体结构不复杂,地区和种族多样性差异不够,试验结果缺乏普遍性,大部分论据都是以金字塔前四层满足的理想条件为假设来追求第五层自我价值,不过克服和解决人的劣根性是世界级难题,靠马斯洛一家论证也是勉为其难。

总的来说,定义为一本管理心理学好书。有三点启示,一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每个人都同时具备,只是占据的比例不同。我们要努力减少前四层的需求比例,增大第五层的需求比例,做一个有趣的灵魂。二是书中关于印第安黑脚部落以及T小组试验的讲述,对于领导团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要人尽其才扁平化管理,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激发员工追求自我价值,也是在为团队谋求利益。三是“利他”观点与我国儒家传统文化不谋而合,自私与无私在至高追求上没有区别,为他人着想必有回报,自私的追求终极价值,也会无私的造福他人。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