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入门四书·佛教常识答问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

佛学入门四书·佛教常识答问

作者:赵朴初

这是一本“大家小书”赵朴初居士虽笃信佛教,精研佛理数十载,但并未虚夸强卖、美化佛教,而是以平实的语言,从文化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佛教两千多年的历史源流,基本教义和发展现状,耄耋老人,自问自答,只为普及常识、传播文化,心底慈悲与宽厚,跃然纸上。

佛学入门四书·佛教常识答问 读后感

跟赵朴初老居士学习佛教常识以前对佛,更多是佛教,是精神的敬畏,是为未知的恐惧和无力。随着接触的增多,才知道佛,更多的是佛学,是哲学和智慧,是“觉者”或者“智者”,是佛教给“佛陀”增加了三种涵义:正觉;等觉或遍觉;圆觉或者无上觉。读赵朴初老居士的《佛学入门四书‧佛教常识》,开篇就让人受益,解开了对佛教和佛学的分别和理解。佛教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广义是一种宗教,是组织,狭义是佛法,是“达摩”。修习佛法就是了解“每一事物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了解“宇宙万有”“一切法”,做到“任持自性,轨生物解”。释迦摩尼出家为了解脱生老病死,解脱是最后的理想,佛教的教义基本内容是“四圣谛”“苦、集、灭、道”,四谛依据的根本原理是“缘起论”:“诸法有因缘而起”,一切事物或者一切现象,都是相待、相对的胡村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和现象。所谓互存关系,都是因果关系。“诸法因缘生”,宇宙万物也是“无作者义”,宇宙没有造物主,佛不是造物主,他拥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但是不能主宰吉凶祸福,佛陀也受因果律支配。“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佛教对宇宙万有的总的解释,“无常”“无我”被称为“法印”。佛教四法印包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因此生惑。贪、嗔、痴、慢、疑、恶是为六根本烦恼。“涅槃寂静”的“涅槃”是无漏,是苦果因的消灭,是十二缘起法的止灭,“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凡事属于不清净的污染的缘尽灭,无明转为不污染的清净智慧,一切法上为清净智慧所找见的实相谛理,这就是涅槃。涅槃的意义是“圆寂”,是:智慧福德圆满成就的、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消灭生死为根本的烦恼,就是道谛,包括“戒、定、慧”。戒有一种“五戒”,“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管我们是否佛教徒,都应该引以为用。修行“戒定慧”,包含“八正道”。(1)正见,就是于一切法上见到无常无我缘起四谛之理而明确认识它,使成为自己的知见;(2)正思维;(3)正语;(4)正业,是把自己的生活行动受正见的指导,使身口意合于法的法则;(5)正命,是正当的生活方法,反对诈欺仗势骗夺他财以养自己的邪命生活;(6)正精进,使身口意毫不松懈地努力向正见所指的目的前进;(7)正念,经常忆念着正见,使正见不忘失而经常现前;(8)正定,在正见指导下修习进入无漏清净的禅定。大乘佛教主要在于利他,利他就要利益众生,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发扬大乘佛教菩萨行的人生观,就要行为“六度”“四摄”。六度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第一是布施,有三种: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包括身外的财物和自身的头目手足和生命;凡保护大众的安全,使他们没有怖畏的叫做“无畏施”;凡以真理告知大众的叫做“法施”。第二是持戒,戒也有三种,即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饶益有情。菩萨最根本的戒是饶益有情戒,就是一切为了利益大众,所有戒条都要服从这一条。第三是忍辱,即为利益有情故,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第四是精进,即不懈息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第五是禅定,第六是般若(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四摄的摄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四摄法是菩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慈爱的言语和态度;第三是利行,为大众利益服务;第四是同事,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方面同于大众。大乘佛教以“实相”的道理来印证,所以说“诸法实相”。“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老居士的书,简单质朴,淳厚笃实,并未虚夸强卖,却又让人感觉从善如流。虽然2500年来佛法佛教经历了颠簸起伏,但是老居士却是内心清净,坚贞笃定,一言一行中彰显着善良真诚,所作所为都是为了饶益有情。是为记。2019年3月18日星期一午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