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自信力: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

创新自信力: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

作者:汤姆凯利·戴维凯利

创造力与生俱来、人人皆有。本书讲述了如何释放、培养和提升创造力,字里行间充满真知灼见,令人信服。它出自创新前沿的两位领军人物——IDEO创始人戴维?凯利和畅销书《创新的艺术》的作者汤姆?凯利。今天,创新和创意已被公认为商业成功的驱动力,也是领袖人物身上最可贵的素质之一。然而多数人往往把创新的衣钵拱手让与“创意型人士”——那些以绘画、雕塑、设计或写作为生的人。人们早已淡忘了儿时的自己也是有创意的,那时的我们拿泥巴捏各种玩意儿,用蜡笔随心所欲地涂涂画画。可是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太多的人因创新的尝试遭到贬抑而最终投身传统行业。在《创新自信力》中,凯利兄弟提醒我们,人人都不乏灵感与见识;并阐述了创新是一种思维倾向、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另辟蹊径寻找解决方案的积极策略。我们未必都能成为艺术家,但却可以成为更具创意的律师、医生、管理人员或推销员。凯利兄弟运用他们在IDEO和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工作中的实例,向我们展示了解决问题时应如何发掘创意源泉与想象力,并透露了释放我们蕴而未发的创意火花的具体策略。他们解释说,创意和创新能力如同肌肉,越用越强劲。《创新自信力》给了我们改变身边世界的勇气,激励我们把突破性理念付诸行动,从而使我们的公司、事业和生活蒸蒸日上。

创新自信力: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读后感

创意这件事,我原以为跟我没啥关系。

觉得这可能是科学家、艺术家或者设计师的事。但这本《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却告诉我,事实并非如此。

谁都有拥有创意自信的权力,而且都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提高自己的创意能力。

本书作者有两位,都是业界大咖。

第一位是戴维•凯利。他是全球顶尖的创新与设计公司IDEO的创始人,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的缔造者。

第二位是汤姆•凯利,是IDEO合伙人,畅销书《创新的艺术》和《创新的10张面孔》的作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资深顾问。

显而易见,两位作者都曾经在某一创新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这对于本书的写作是极为有利的。

如果你问我,读完之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这三点是我最想分享给你的。

一、人人皆可有创意的“自信”

自信,是打开创意之门的金钥匙。

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创意设计师。只不过好多人都像我一样,觉得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员工,按部就班做事就可以了。

这种现象还出现在日常娱乐场合。如你觉得自己五音不全,不会唱歌。那么,你就不敢拿起话筒去唱歌,结果你越来越不会唱了。

而那些所谓的“麦霸”,他们也不是天生就是歌神。唱得越多,越有自信。

创意也是如此,有自信,才能付诸行动。越行动越有创意。

二 行动比创意想法更重要

受到鼓舞之后,也许我们总能冒出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想法,但因为前怕狼后怕虎,这些奇思妙想往往就被搁浅了。

所以,困守一隅的原因,是徘徊在打算行动和采取行动之间。这样,我们常常深陷知与行的鸿沟之中。毕其功于一役总是困难的,老想着有一天可以一鸣惊人或者一步登天都是不可行的。

所以要先行动,然后不断做出快速改进。

如何才能进入行动的姿态呢?作者给出了以下几个技巧:

1.找帮手

有一个帮手,往往是我们快速行动的催化剂。

2.制造同侪压力

也就是自己给自己找对手,然后互相形成竞争压力。

3.找一个听众

找一个能为你鼓掌,为你打气的听众,无论他给你什么样的积极意见,都将促使你更快行动。

4.先拿出个粗糙方案

对于追求完美主义的人来说,先拿出一个粗糙方案,然后行动,就容易多了。

5.降低筹码

先试着从小模型开始,降低筹码,可以有效促进自己行动的效率。

三、如何训练我们的创意思

不妨从一些简便易行的小操作开始吧。

1.激发创意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工具:思维导图

尽可能利用每个关联点激发新点子。

2.提高创意产量

工具:纸和笔

随时记下你的的想法或者观察到的趣事。

3.快速构思练习

工具:30个圆圈

把圆圈画成不同的可识别物品。

4.从观察人类的行为中学习

工具:同理心图

用四象限图,分别标注:说、做、想、感觉

用笔记录观察到的人们的行为,然后去做推断。

5.鼓励并接受建设性反馈

工具:我喜欢/我希望

6.理解客户、雇员和其他终端用户

工具:客户路线图

写出或画出客户行为过程路径

出现什么模式?

如:去急诊室就诊——

(1)感觉疼痛或发现症状(2)考虑是家庭治疗还是去医院

(3)选择去医院的交通方式(4)到达并停车(或者付出租车费)

(5)进入医院找急诊室(6)见分诊护士

(7)等待,再等待(8)被带进诊室

(9)再等待 (10)医生初步诊断

(11)化验或检查

(12)确诊

实现提供程式化说明,能化解病人紧张感。这是个多么有意思的案例啊。加入一家医院能够这样站在病人的角度来思考和提供医疗服务,那么我相信99%的病人都会为它竖起大拇指。

怎么样?听完我为你介绍的《创意课》你是不是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呢?

感快行动吧。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