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演艺界实力及偶像派代表人物陈坤的处女作,公益活动“行走的力量”西藏行走的文化随笔作品。通过对其童年时期、大学时代、演艺阶段、行走西藏等不同经历的真实回顾,以“行走”为线索,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人生的行走中,读者可以看到陈坤的内心从脆弱到强大的转变过程。最后是参与“西藏行走”的学生日记,以大学生的视角来呈现一个真实的陈坤。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 读后感看到陈坤,第一反应想到了他唱的《月半弯》。月半弯,好浪漫,月光下的你显得特别的好看。特别温柔和深情的模样,符合当初当红小生的角色扮演,清高、孤傲、帅气的奶油小生。
直到读完了陈坤写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才突然感觉到原来陈坤是这个样子哇。特别细腻,特别感性,随心、随性的真性情汉子。
我没有追星的爱好,但陈坤字里行间里的真诚、细腻、善良、感性打动了我,原来人前闪耀的明星和平常人一样有着喜、怒、哀、乐,无助和感慨。
西藏是一个梦开始的地方,做为公益倡导人的陈坤开启了一场与十名大学生志愿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行走西藏。2011年陈坤36岁,生活富足、演艺事业蒸蒸日上,毅然决然暂别繁华开始用行走的力量去回顾、复盘、发现、转变,所以陈坤是一个有点特别的艺人。
如果真正理解陈坤去西藏原因,就要从陈坤的经历说起,童年时期父母离异,妈妈把兄弟三人拉扯大。陈坤从小就感悟到了世态炎凉、人生百态,在苦难和自卑中度过。
年少的陈坤爱画画,爱音乐,对设计有一种天生的敏感,他最初的梦想是做一名室内设计师。偶然的机会拍了《像雾像雨又像风》从此开启了艺人旅程,拿9万元的片酬,陈坤立刻给妈妈汇去了4万补贴家用,剩下作为出国留学和日常备用金。从这里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懂事和感恩的陈坤。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欧洲转了一圈的陈坤发现,在欧洲读设计以他的财力而言,简直是天方夜谭,设计梦因此灰飞湮灭。
回北京后继续拍戏,而此时的演艺事业于陈坤而言是一种养活自己、是在现实里求生存的一种经营方式,谈不上喜欢或热爱。
《金粉世家》里的陈坤扮演的七少桀骜、风流、清高、冷傲,仿佛一夜之间,陈坤被铺天盖地的荣誉和赞美所包围。当幸运来临的时候,陈坤也被撞了一下腰,但是如日中天的事业背景下,陈坤却深深的抑郁和不知所措。我们通常只看到明星的光环,却不知道抑郁却像魔咒一样无处可逃。
也许每个人都会有这样别人进不去,自已出不来的执拗和画地为牢。无论是平凡的普通人还是星光熠熠的明星,人群里的闪耀,人后的黯然和抑郁都无处可逃。只有面对和自我转角,这是任谁都无法逾越的迷惘。
所幸的是陈坤在经历无数黑暗和隐晦的搁浅后,找到了迷失的自我。他真诚,他坦荡,他真我,他勇敢。他不以明星自居,不断的放空自己,放低身段,他对人真挚,对亲情珍视。
陈坤对突如其来的儿子宠爱有加,对于意外得来的孩子,陈坤选择了接受和面对。在儿子面前,他也只是那个平凡的父亲,心心念念,慈爱有加。天底下父母对孩子的感受都是相似的,跟地位、物质、层次无关。
从陈坤的字里行间里,我认识了他文中提及的两个女艺人,周迅和赵薇。这两个女人都是他相识多年的友人和同窗,但是这个两同学对陈坤的影响又各不雷同。对于周迅,他自然就叫小讯,很熟稔,很自然。一个可以无话不谈的红颜知己,可以哭,可以笑,可以骂,可以拥抱,可以谈天,可以微笑。介于情人和知己之间,这真是一种美好的邂逅,你说了我懂,你不说我亦懂。懂得是人与人之间默契和相处最舒服的衡量指数。
而赵薇像是他的哥们,可以吵架,可以拍桌子的铁哥们。吵过之后还能是朋友,这种感觉就像两个人在酒桌上互殴,酒醒之后该干嘛干嘛。
书里半自传的陈坤不似《月半弯》里的洒脱不羁,情深不寿,也不像电视里出现的那样帅气沉稳,人后的陈坤是真实的践行自己的理念,生气会发火,会直言不讳,会微笑向暖,也会低头认错。
很感性,也很性感。这样的陈坤突然让我对于明星有了不同的感观认识。
祝愿陈坤在演绎的道路上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