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全集》共分为十卷本。第一、二卷为杂文把王小波留下的35万字的杂文全部收录,另外还将原来从来没有收入的杂文分别插入两卷中。第三、四、五卷为长篇小说和剧本。第六、七卷为中篇小说。第八卷为短篇小说。第九卷为书信,除收入原《爱你就像爱生命》中的书信外,还收入了新近收集到的王小波部分书信,并将李银河写给王小波的信及他们二人的部分照片也收入其中,这些都是第一次公开出版。第十卷为未竟稿,所收作品除原《黑铁时代》中的三篇小说未竟稿外,其余作品都是李银河根据作者留存下来的电子文件新近整理出来的,也是第一次公开出版。这本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曾得到了作家夫人李银河和作家生前好友们的热心支持和帮助。
王小波全集(第一卷)读后感十几年前看过王小波的一些杂文,小说也看过几页,都没看完整。但真真能感到他身为一个勐腊较真的人特有的尖酸刻薄。我那时太轻浮,总认为这样说话的人都是端着某种笔架子在演戏,还很难从人格上去试图开始一个腻歪的搭讪。十余年过去,我也快到中年,作为一个看过阴暗无力自清还死不愿就范的伪文青,我想我有必要去做一次腻歪的人格搭讪。我在现实中一样是惯于沉默的大多数,那里拥挤不堪却又似乎空空如也,不小心发出点声音能绕梁三日。有些事本该是说不清的,因为它不过是种假象,一种假托的共性,确实我们都需要在这样虚幻的共性里得以安宁度日,若如不然,口水输出几斗依然是说不明白,还有莫名其妙觉得心虚的威胁。大多数情况是,我们都害怕这样去浪费口水。除非这口水是纯纯用来攻击人脸面的武器,那么它还是有些效用的。王小波的话变成文字后,就有一种怪怪的不知名生物寄居在其中,你无法因为它而做出各种理性的思辨,因为它是某种类似补丁的自适应程序,能自圆其说,也能自黑百遍,你觉得自己被黑了,但它先把自己烧成碳墨了,这种粉身碎骨浑不怕的混黑有种勐腊,让自诩有理性的人都忍不住会绕行三条街,远远观望不置身其内。但我忍不住要觉得自己由衷的爱这样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丑男人。王小波是真的丑,是那种完全不修边幅不分美丑的混沌之丑,使你觉得谈他的美丑有些下不去嘴,显得自己特别不懂事儿。就像个孩子在全家人都饿着肚子硬要与人讨论锅碗瓢盆的美丑一般无理取闹。美的东西一般都不真实,丑的东西却不会。王小波便是如此,在一字一句中你会由衷觉得他的皮囊下的灵魂便是这般模样,狡黠的,勐腊的,不懂事的,太较真的,不舒服的,过于清醒的。前几日朋友圈里又刮起一阵王小波与李银河的爱情风,貌似意图重新定义美好爱情的样子该是如何如何。我想这充分说明这个时代的一个大问题,嘴皮子太溜,任何人事都成了素材,都是运营的content。很可惜王小波没有生活在这个时代,我知道这种遗憾的深刻性,这将错过多少精辟怪损的文章。我也不可免俗的点开来读,原来是李银河出了新书。几乎所有的宣传说辞都拿王小波来说事,这也罢了,更可恶的是有些帖子就真的只是标题党。点进去发现没啥王小波的事,你要拿小波同学来说事吸睛,那你就安安分分的,好好说一说小波那些破事。哪怕是没啥新鲜事,把那些耳熟能详的事再拿出来抖抖也没啥不能接受的。但你不能就体那么不三不四的一两句,不解渴嘛。事实上现代人的特征是越来越像金鱼,有效记忆越来越短,隔一段时间说一说还会有莫名新鲜的亲切感。王小波谈最多的就是有关现状与趋势,特别是一些坏的已经没法再说的趋势。他说统一思想其实就是泯灭思想,其最好的结果就是把参差多态的草原变成耕地,虽然养活了更多的人,但破坏了生态的平衡。离王小波说这句话的时代又过去了好多年,这些年过去是否变好了?确实表面上看这是个百花齐放的年代,个性被无限的放大,说话更是肆无忌惮,只不过是躲在一个个网络账号的后面。多数人开始逐渐活在自己的虚拟人格中,一眼望去,乌泱泱一群人七嘴八舌,再如何五花八门的长相打扮都无法装饰全无自我思想的灵魂。我很喜欢听他讲故事,有些是真实发生的事,有些是他自己加了各种佐料的幻想曲。这是个有趣的灵魂,用一个一般的无法再一般的皮囊装裹着。他总是一副自说自话的样子,拿起自己一个拳头对着另一个拳头比划着,并且还越说越激动。在他眼中似乎就没什么好事好人,说出来的都是些难听话。就像他说的,好听的话不缺他一个来说,但不好听的就太少人出来说了。我看到有几篇他写的书评,都是一幅被迫去读的样子,但读的却似乎都很认真。有时也会夸奖和肯定,但这口气读着读着就发现不对了,原来前面是铺垫,前后文联系起来一串,活脱脱一阵匪夷所思的批判。酸到刻薄,看得我咧嘴笑,心里还有些发怵,如果自己写文章时想到有这样一个读者会去读,估计就一个字都写不下去了。王小波无疑是非常苛刻的,对人对己对这个世界都是如此。但又觉得这样的人其实很辛苦,有多少人愿意这样去活着,这让我想起鲁迅,每个时代都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其中不乏一些惊世骇俗的大家。而更为难得是撑起那一个个时代的精神脊梁。我想鲁迅算一个,王小波也算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