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家词选讲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

北宋名家词选讲

作者:叶嘉莹

当代词学宗师叶嘉莹女士力作。在风格多样的北宋名家词中,有人喜欢晏、欧的旷达,有人喜欢柳永的旖旎,有人喜欢秦观的柔婉,有人喜欢苏轼的豪放,有人喜欢周邦彦的功力。但是,你可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种不同的风格?你可知道如何去欣赏这种种不同的风格?叶嘉莹教授带领我们穿越时代走近作者的心灵,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领会他们藏在内心深处不肯说出来的幽约怨悱。而当我们近距离欣赏了这么多北宋名家词作之后,对词体那种难以言说的不同于诗的特色,恐怕已经有些心领神会了吧?

北宋名家词选讲 读后感

对于一本需要刷几遍的书写书评,非常不自量力。然而胡适先生说过:“吸收进来的知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进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所以还是要把读书体会捋一下,以加深些印象。先生在书里讲到“语码”的问题。有一些词语、句式,已经成了特殊的符号,代表特定的事物,它的作用是引起你特定的想象,其实这些“语码”就是文化延展而形成的文化积淀,需要一脉相承的传承,是文化体系中长久形成的共识与默契。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比比皆是,都有固定的指征,是某事某物的特有标识,一旦提及,“拔出萝卜带出泥”,与之相关的文章呼之而出。古代知识分子有特别的语言、知识体系,那些渊源深厚的典故非长久浸淫而不能自知,非博览群书难有知心会意。现代人读古书,那是几近陌生的路径和事物,不加注释解读实在难以完成,因为那些“语码”快要失传了,不为人知晓和精通。但是白话文源于文言文,犹如子之于母,古汉语有着母性的魅力,吸引着汉语体系的中国人追根溯源。叶先生就是这追根溯源的引路人,她以诗词释诗词,吟出一句,以数句类比开释,“语码”信手拈来,熟稔无碍,学养之深可想而知。有先生这些人在前面探索、辟蹊、指引,“语码”破译也非不可实现。叶先生将词的发展脉络梳理得很清晰,从歌筵酒肆的唱词到简洁明快的小令,再到一叹三咏的长调;从伶工之词到文人之词而至诗化之词;从闺阁儿女到羁旅行役、秋士感悲到家国情怀、人生哲思,词的发展演进是由深微而博大,由个人情调至高远情怀。一路逶迤而来,妙可言之。先生对不同词人的不同风格都有深入的解析和感受,相近风格之间的微小差异也被她一一捕捉。从前喜欢苏辛、李后主词,那种直抒胸意的感发力量直击人心,俘获多少少年心情、直爽心性。晏珠的理性也颇能理解,而欧阳修、秦观、周邦彦,却须是一番阅历之后,沉潜心境方能悟得其味,识得其妙。阅读顺序与衍进次序正好相反。倘若早些读到叶先生,见识每位词人的风格与特色,会比现在读得更广泛深入。不同心境,不同理解。大师王国维也是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而对词理解有别,《人间词话》作于盛年,对周邦彦词评之泛泛,老年作《清真先生遗事》则称周为“词中老杜”。她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变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引领读者欣赏词作的同时思考人生。柳永年少时侍才疏狂,大胆热辣地写俗艳之词,影响了的仕途发展,而出身于官宦之家、受教于儒学礼教,他曾经有过济世抱负,由此矛盾而颓废地度过一生,作者说“柳永想要以‘浅斟低唱’为生活挫折后之慰解和心灵才智之寄托,而终于落到落空无成的悲剧,当然也有值得人们加以反省警惕之处。”而晏殊,感发之后不沉溺于感伤,不时用理性和现实回调自己的视野和定神,驾驭自己的精神远离颓废的边际,这种自控的把握是文人更需要俱备的品质。欧阳修处困境而不自悲,以山川景物排遣失意,除了仕途显贵还有壮美山河、温情人世,他笔下的山水、人物各有风格,这种通达与觉悟是智慧的张力。都有雄心壮志,遭遇挫折却大相径庭,秦少游贬一次灰心、再一次失望,继而绝望;苏东坡“立身之道上有坚毅的持守,得失之际又有超旷的襟怀,这种儒家的用世志意与道家的旷观精神圆满地结合,为其词作开辟出一片广阔而高远的新天地。”谈及北宋的党争,作者说“新、旧党用人不当且都意气用事,不客观冷静地考虑新政旧政中的弊害。有年轻人说,他们就是要在曲折之中找一条直的路。如果你太意气用事,太不理性,没有一个平静的反省,那么你不是向这边弯就是向那边弯,永远也走不直。”这个脉号得真是准,不走极端,理性客观的态度和方式是为人做事最基本的原则和保障。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