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让工匠精神回归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

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让工匠精神回归

作者:马修·克劳福德

这是一部为工匠精神正名的作品,一部探讨机械化生产时代如何重拾工匠精神的作品。它颠覆了鄙视体力劳动者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以一个新的视角重新探索和思考人类生活与工作的意义。本书作者是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摩托车修理工。他对现代的工作场所进行控诉,细数它让我们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种种罪行,令人震撼。在书中,作者描述了教育体制如何摧残我们的天性,并向我们揭示了一种更丰富、更充实的生活方式。本书作者认为,大学是一张通往广阔未来的门票,但并不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唯一道路。如果你有学习的天赋,愿意将时间花在钻研学问上,那么,就带着工匠精神去上大学,深入地学习。如果你对上大学没有兴趣,那你要知道,要过上体面的生活,并不一定要经历那些磨难。即使你必须要上大学,也可以在暑假期间再学习一门手艺。你应该成为一位独立的工匠,而不是一个待在格子间里、在信息系统前软弱无力的、或低级别的“创造者”。

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让工匠精神回归读后感

这个世界的紧张让这本书脱颖而出。最开始,被书背后的作者吸引,芝加哥大学政治哲学博士放弃智库高薪,去干摩托车修理工,没有雇员,就自己一个人,还获得了远高于作为金领从业者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这个社会本就让人看不懂,所以才要去看去了解。于是,我开启了阅读之旅。昨天花了一天时间读完,受益匪浅。倒不是说,修摩托车有多么大的魅力,修摩托车的种种轶事即使马修写得再有趣,对我来说,也不如一本小说来得引人入胜,关键魅力在于书背后的社会意义。原有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改变,格子间的精英们不再受人尊敬了,他们相较于从前代表睿智勤勉高贵的形象,已经发生了180度大转弯,如今他们是势利贪婪没有耐心的代表,由此,那些隐匿于工厂、街边的artisans被挖掘出来,重新搬上了历史的舞台,被人们所推崇,相较于这个浮躁的社会,他们是新时代的精神,代表着坚持与责任。这就是工匠精神蔚然成风的原因。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大学毕业生太多,工作机会却很少。问题是父母们认为教育是孩子通向成功的唯一路径,而且还需要通过权威机构的重重考核。如今中国的技术工种的收入,泥瓦匠、防水工、电焊工或柴油机修理工的收入往往比初级的办公室白领高,有的甚至高2或5倍,月薪过万很正常,秒工厂化的大学毕业生很正常。拥有技术的人太少了,这是稀缺资源决定价格上涨的市场因素决定的,我们对于“知识性工作”和技术工作有着错误的认识,如果一份工作很脏,那么人们就会轻易的认为这份工作很傻。但事实是,技术工需要做的思考真的非常多,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收入比较高的原因。而许多办公室的工作让人越来越笨,不经思考的重复性工作越来越高,这是其收入低的原因,尽管要得到这份工作需要大学学历。另一个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问题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很少人天生就是学者的料,可以安静的每天坐上几个小时,盯着看书。但是想像一下,你要为一场赛车搭建赛道,数学会突然变得非常有趣,因为你需要它。手工技术的培训让你想要获得全面而抽象的知识。学习的时候注意力也很容易集中。从字面来理解,工匠精神很大程度上与制造业更相关,而如今在全球范围内,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在推动创意产业,更崇尚想像力、创造力和领导力,你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创意产业是否也需要工匠精神?通过增长技艺而获得快乐的工作都是有意义的。问题是现代经济的残酷逻辑将思考和行动分开了。目标是让一些人做计划,另一些人去执行。真正的知识性工作高度集中在少数(有史以来最少)精英的手里。很显然,这样做让只需要根据要求做事的人替代了需要技能的人,因为这样就不需要支付很高的薪水。每个未能成为精英的人最后都仅仅是一名职员,这样的事情每个行业都会发生。我的建议是找一份与将思考和行动分开这一逻辑相悖的工作,有些号称“有创意”的工作并不真的如其所说。一般来说,能够保持一定的“曾经的辉煌”的工作才真正有创意。但是目前,这种辉煌只是用来吸引大量的年轻人渴望得到这份工作,让他们愿意接受无薪水的实习工作,充满希望地以“啃老”为生。任何经济的基础都是劳动力:提供商品和服务。那些通过某些方法(如金融和咨询)获得极度财富的人是在获取他人创造的财富。中国,以及其他任何国家,价值观都存在危机。任何要求并培养粗心大意的工作都会耗费精力,促成一种虚无主义。我们天生愿意投入精力认真的做事,愿意做值得我们投入的事。但是找到这样的事很困难,他可能存在一个令人意外之处。想象一下街坊上的修理工,他们细心的调试修理街坊邻居的自行车。这不是一份光彩的工作,没有“远大目标”,但是这是可以将其做好的事情,是一种可以带来满足感的工作。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