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污秽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

人性的污秽

作者:菲利普·罗斯

福克纳奖获奖作品,菲利普·罗斯是美国文学史上在世时最早被封“正典”的当代作家。小说以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因为一句似是而非的话,年逾七十的大学教授科尔曼被冠上了“种族主义者”的罪名。在随之而来的被迫辞职和妻子去世之后,背着黑锅的科尔曼又爆出与年轻的女清洁工福妮雅的桃色新闻。这种种事件让科尔曼受到了各方,包括福妮雅丈夫,一个越战伤残老兵的憎恨,最终科尔曼被传言、匿名信和跟踪者逼入绝境。种族、身份、个人与时代、机缘与宿命,小说中弥漫着各种元素的冲突与碰撞。在科尔曼的不断“堕落”中,与主线交织着的穿插片段透露,科尔曼并非他一直声称的犹太人,而是一个浅肤色的黑人;福尼娅也并非文盲……这些让小说中的冲突和碰撞更加立体化,情节因此更加扑朔迷离。

人性的污秽 读后感

菲利普‧罗斯 Philip Roth美国三部曲之一探索并鞭挞了美国当代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从侧面反映了当今政治正确逐步演化为权力游戏的美国社会 种种寻而未决的社会问题和隐患,并揭示了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

小说以1998年的美国为背景。此时,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性丑闻爆发,全美笼罩在道德重整中。因为一句似是而非的话,年近七旬的古典文学教授科尔曼被冠以种族歧视的罪名,在经历被迫辞职与妻子离世之后,科尔曼又爆出与年轻的女清洁工福妮雅偷情的桃色新闻(引自-本书简介),故事就此展开。

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科尔曼与福妮雅,似乎成了人人皆知的秘密。然而,真实与谎言,过去与现在,感知与现实之间真的存在着清楚的界限吗?人人皆知是讽喻-人们自以为知道所有在眼前发生的事,却无人得知背后屹立不动的秘密。‘人人皆知’是陈词滥调的援引,是经验庸俗化的开始…你什么都不可能知道,你知道的事情你也并不知道 (C4)。更为讽刺的是 一个人的真相无人得知,而且往往,本人最不知情(C5) 。所以,常常出现这样诡异的现象:人们一面点燃愤怒的火焰、高举正义高尚的旗帜审判着别人;一面努力的扮演着自己创造出来的自我,小心的隐藏着自己的秘密与情愫。人人都是刽子手,人人都是受害者。

难道这就是生活的真相吗?作者在本书中描述了4个人,但这4个人有时却宛若一个人。在人与人交织而成的社会巨网下,每个人都在其界定的身份、地位、环境、过往中痛苦的挣扎无法挣脱。尽管推崇个人自由主义,却根本无法拥有真实的自我、无法做到真正的我行我素的生活。也许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质吧-真实自我与公共社会间不可调协的矛盾。而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源,如福妮雅所说,并不在于人性中与生具来的人类的污秽,而在于对人性本身对净化的追求-对高低好坏的是非判断,对纯洁完美的向往。

“自小离家出走,选择过着野蛮粗俗生活的福妮雅认为,性欲,是人与生俱来,不可耻也不需救赎,真正的罪恶并不在于不可违抗的污秽,而是在于对不可违抗的违抗,在于人性对于净化的追求,当人们开始致力于净化时,不论是透过政治正确、种族主义、反犹主义、宗教狂热或是保守严格的性操守,反而撒下了罪恶种子。相对于祖克曼的感叹——这性的污染物(精液),救赎性的堕落,使得人类的理想幻灭,永无休止地提醒我们切莫忘记自己是由什么料做成的。福妮雅则说:‘人性污秽。我们留下一个污秽,我们留下我们的印记。不纯粹的、残酷、欺凌、谬误、粪便、精液…都以这样的(污秽)形式存在。和反抗无关。和恩赐或救赎无关。在每个人的身上。存储于内心。与生俱来。无可描述。污秽先于印记。没有留下印记之前便已存在。污秽完全是内在的,不需留印记…污秽是不可避免的’”(汪若兰-性,谎言与政治正确)

----------本书故事情节简单,多角度叙述,人物形象刻画饱满。行文深刻、充满思辨味道,比较适合深度阅读。(追求故事性的读者,不推荐)原作-用词精准,结构清晰。共5章,C1、C5-为作家视角,多为大长句。C2-4 -多用短句表现内心冲突,有张力,用词简单易读。译本-可读,80分。近乎直译,略显生硬,不能很好体现作者语言特点。几处漏译(C3),几处错译,几处不知所云。--------------书名 The Human Stain 私以为译为 人性的污秽/污点 并不确切。Human stain 本身有双关的含义:暗指 有色人种(科尔曼);又暗示 各种人类经验/行为的印记-人类生存的本真状态,并不单指 人性方面 (首次出现于-C4 第四章探望乌鸦-王子处,乌鸦的故事本身就是在影射科尔曼)。理清这一点或许对阅读有帮助吧。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