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曾任职苹果公司,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之后转战Google, 2009年离职创办创新工场,这些不同的角色让他的人生富有传奇色彩,但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一场疾病让他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和体悟。 《向死而生》是李开复对过去一年的动情回顾,情真意切,字字珠玑。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在病中的所思所想,让读者看到了他重生之后日渐成熟的人格魅力与价值观。不忘初心,心怀感恩,随缘随喜,这是当身边人问及他抗癌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 这本书写出了作者患病期间的人生感受,可谓劝世贤言。读之,能从中获益匪浅。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读后感做一个谦卑的筑梦者——读《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有感 ●肖进松 正如在纪录片《向死而生》结尾所说的那样:“现在我愿穿越虚无的影响力,做一个谦卑的筑梦者,一针一线地编织梦想,做一个有血有肉有真情有大爱的李开复。”这是李开复在大病初愈后的灵魂之言、走心之语,可谓发自肺腑、大彻大悟,引人深思。 曾经的李开复,头衔众多,“人生导师”“创业导师”“技术牛人”“网络大咖”……拥有微博粉丝几千万之众,时而熬上一碗鸡汤,滋润着青年们渴望成功的心灵,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他们的人生轨迹,光耀整个华人科技界,成就着他非凡的个人影响力。 然而,是什么让他对自己的过去做出如此深刻的剖析和反省呢?《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这本书里完完整整地记录了这段心路历程。读罢此书,两个庆幸,一是庆幸我不是过去他千万粉丝里的那个之一;二是庆幸读到他这本大病初愈后的灵魂之作,重识李开复。 “最大化影响力”和“世界因我而不同”曾作为李开复的座右铭,指导着他的人生方向,罹癌前的那些高光时刻,在书中用他自己的话来总结,是“追名、逐利、甚至有些自负和傲慢”的,这一点,我略有耳闻,李开复在网络上发表的一些言论和信息,都是一些鸡汤猛药,人生格言,空洞而虚无,从来都在告诉你应该要做什么,却不说应该怎样去做,兴许,他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做,但这些都仅是几家之言,于当时风头正劲的李开复来说,瑕不掩瑜,对他的影响力毫发无损。 但高光时刻也有暗下来的时候,命运对谁都是公平的,透支生命换来的荣耀终究不会长久,李开复不幸罹癌。病中他像成千上万个罹癌者一样,第一时间发出“为什么会是我?”的怒吼,绝望、愤怒、歇斯底里、寻死觅活……这一刻,生命何其脆弱,无论他曾经拥有几个头衔,在医生眼里,你就是一个垂死挣扎的病人,仅此而已。 在亲朋好友的安慰和帮助下,李开复渐渐平静下来,接受罹癌这个现实,开始化疗,虽然身体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然而脑海里他却没有停止对人生的思索,卧床这段时间,他对此前的人生历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清醒地意识到,罹癌不是凭空而来,不计成本追名逐利是其罪魁祸首。 大病初愈后,他静心疾书,将这段大病后的参悟凝练成一本书《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分为7个学分:第一个学分:健康无价。第二个学分:一切的事物都是有它的理由的。第三个学分:珍惜缘分,学会感恩和爱。第四个学分:学会如何生活,活在当下。第五个学分:经得住名利的诱惑。第六个学分:人人平等,善待每一个人。第七个学分:我们的人生究竟是为什么? 李开复说:“如果不是癌症,我可能会循着过去的惯性继续走下去,也许我可以获取更优渥的名利地位、创造更多成功的故事,癌症把我硬生生推倒,这场生死大病开启了我的智慧,让我更真切地知道,生命该怎么过才是最圆满的。” 这是多么深刻的领悟,庆幸他还有机会改造曾经那个追名逐利的自己,重生的李开复,从内而外,更加令人敬佩和信服,相较于他的学识,或许在将来,在这个世界上,他存在的意义更高、更大层面来说应该是他向死而生的勇气和他的死亡学分,就像书中所言:“我不再在乎这些,我不认为再过50年,这个世界还会有人记得我!我也不在乎是不是还有人记得我,因为那都不重要了!” 好友推荐的这本新书,让我认知了一个崭新的李开复,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审视的过程,精读他曾经走过的心路,发现很多值得我们对照着自我反省的地方,比如作息、处事、待人等,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类似的瑕疵,读罢此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