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的情节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基础,主人公原是位证券经纪人,人到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毛姆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不只有追求,还有对情感人性的思考#
不妨先做一个选择题,一个是抛弃一切去追寻梦想,忍受白眼,饥饿,疾病,最后在弥留之际实现了梦想。第二个是有舒适的生活,体贴的爱人,悠闲的节奏,但是无法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你会选择哪一个呢?我想很多人都会选择第二个吧。记得电影《闻香识女人》有句话:我知道哪条路是正确的,但我不去做,因为这条路他妈的太苦了,正因为此路难走才弥足珍贵,才会让人对走这条路的人肃然起敬。毛姆的这本《月亮与六便士》就是讲述一个家庭美满事业顺利的中年男士某一天受到命运的召唤,抛妻弃子忍受疾病饥饿去画画的故事。
如果本书只是讲一个所谓英雄故事,那这本书也不能称为伟大了,毛姆不止会讲故事,还通过小说带给人无限的思考。我从中看到了关于人生追求和情感人性。
首先是人生追求。高晓松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影响了太多太多人,让身处都市繁重工作的人无限向往。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大多数人一直活在苟且之中,心灵苦苦挣扎,就像前段时间的逃离北上广现象。既然受社会种种枷锁限制,那怎么样才可以获得心灵的平静呢。
要获得心灵平静,最重要就是不要摇摆。你可以去追寻梦想,但是请你全力以赴去做,不要考虑其他种种,如果你能坚持下去,最后生活也不会太差,这个世界毕竟是有灵性的,一个人有强烈的意愿,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如果你选择回归世俗,就请将诗意当做生活的馈赠和调剂。努力去赚钱努力去经营关系,认真生活。梦想不能实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除了梦想我们还有亲人的羁绊,这也是我们人生宝贵的财富。
小说中还透露出情感人性的思考。引用知乎中一个答案如下:出生于法国的英国作家毛姆曾经说过:感情有理智所根本不能理解的理由。他在传世之作《月亮和六便士》中描写了一个名叫德克的男人,那是一个从任何一个角度讲都称得上是好丈夫的男人——他有钱,给妻子提供了安逸的生活,他对妻子很好,什么事情都由着她的心思,而她的妻子对他也一直很不错,直到有一天,他的妻子遇到一名穷困潦倒生活不能自理的画家——这名画家的原型据说是高更。人们都谴责这名画家勾引了这名良家妇女,但是毛姆另有解释,原话摘录如下:过去我认为她爱德克,实际上只是男人的爱抚和生活的安适在女人身上引起的自然反应。大多数女人都把这种反应当爱情了。这是一种对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产生的被动的感情,正像藤蔓可以攀附在随便哪株树上一样。因为这种感情可以叫一个女孩子嫁给任何一个需要她的男人,相信日久天长便会对这个人产生爱情,所以世俗的见解便断定了它的力量。但是说到底,这种感情是什么呢?它只不过是对有保障的生活的满足,对拥有家资的骄傲,对有人需要自己沾沾自喜,和对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洋洋得意而已;女人们秉性善良、喜爱虚荣,因此便认为这种感情极富于精神价值。但是在冲动的热情前面,这种感情是毫无防卫能力的。
恋人之间最爱问的一句话,大概就是你爱我什么?从来没有人会说我爱你的钱,你的财富,你所能给我提供的生活,为什么?因为我们都知道那太煞风景。至今为止,我听到的最动人的答案是一句英文:I LOVE YOU NOT BECAUSE OF WHO YOU ARE,BUT BECAUSE OF WHO I AM WHEN I AM WITH YOU。——我不知道如何把她翻译得浪漫多情,但是我想即使是直截了当的翻译,那其中的真情也足以楚楚动人——我爱你并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才是最真实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