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河北骨干教师王青生做的对曹禺《雷雨》的导读。《雷雨》是由剧作家曹禺的话剧代表作之一。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着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
雷雨·精解速读 读后感混乱的家庭伦理关系一直交织在周,鲁两家,偏偏最初每个人在相互交涉的时候都被蒙在鼓里,殊不知有一个叫做命运的轮盘冥冥中在左右着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
所以看完«雷雨»,其实我心里涌现出来的第一个想法是:乱。妹妹四凤与同母异父的哥哥周萍相恋,弟弟周冲又喜欢上了同父异母的姐姐四凤,后母蘩漪爱上了继子周萍,鲁大海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站在对立面上来反抗自己的父亲周朴园......(看完我只想感叹一句:这天雷滚滚的狗血剧情!)
而曹禺高明的地方则在于化繁为简,迫使所有的矛盾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来铺展,就像一个线筒,无论筒上的丝线缠绕地多乱,它都被死死地卷在了塑料轴上。并且找到了合适的突破口,将人物情绪的爆发都集中在了最后一幕戏中,在逼仄的空间内扩张,恍然大悟之余大破大灭,轰轰烈烈的极致之后是尘归尘土归土的平静,反而让人思绪翻飞,感慨万分!
局中人茫然不知所措,旁观者通透略带怜悯。令人啼笑皆非的欺骗性,是极具讽刺意味的,而讽刺中蕴含着天然的强调,艺术效果是直抵人心的。
«雷雨»中四幕戏塑造了八个典型人物:虚伪自私的周朴园,偏执疯狂的蘩漪,天真稚拙的周冲,懦弱多情的周萍,贪婪无耻的鲁贵,正直粗犷的鲁大海,坚毅自尊的侍萍,善良质朴的四凤,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却是蘩漪,这个为爱飞蛾扑火的女人,可以冲破伦理道德,可以放弃身份地位和亲情,只为了那一份遥不可及的爱情。她爱地那么用力,以至于逼退了周萍;她爱地那么痴狂,以至于最后癫狂;她爱地那么偏执,以至于伤害了别人,毁了自己。可那么炙烈的爱,捧在手心怕烫着,放在一旁怕报复,又有几个人能承受地起,何况是周萍那样懦弱的少爷,所以他才在无可奈何之余决定断却一切,狠心对蘩漪说:
“如果你以为你不是父亲的妻子,我自己还承认我是我父亲的儿子”是的,他终于怕了,他害怕引火烧身,所以当断即断,可蘩漪是何等的人物:我得不到的,你们也别想得到;我那么凄惨,你们也别想好过!她又怎么可能放任周萍和四凤在一起,她要阻止一切:
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个干净,当时我就再掉在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热烈烈地烧一次,也就算够了。作为悲剧的导火线,蘩漪在周萍也跟着自杀身亡之后,脑海里最后一根弦也断了,陷入了癫狂的状态,记忆永远地停留在了那个雷雨交加的日子,可悲,可叹。
而以周仆园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和与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以及渴望自由的蘩漪和周萍二人似情人关系又似母子关系的伦理冲突则构成了整部戏剧的主题。
PS:(多说几句)写的是«雷雨•精解速读»的书评,其实真正评的却是«雷雨»,过几天现代文学课上老师要讲«雷雨»,可我把情节忘了个干净,本来想看原文,但微信读书上没有,最全的一本就是这个了,没得选。这本书是精简版的,很薄,编制地比较粗糙,解读的观点也仅代表一家之见,比较狭窄,内容其实更适合应付考试的学生党,阅读的话还是建议看原版,自己思考比看别人的解读好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