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_1800字

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1800字

1

关于万历皇帝

不可否认,万历皇帝是悲哀的。在朱翊钧初登大宝之时,他或许曾经庆幸过,因为他上有孝定皇太后,下有首辅张居正和“大伴”冯保。作为一个年幼的小皇帝,有人帮着处理政事,自然是好的,但随着他年龄的增加和大权的旁落,他渐渐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历史推动下的产物,自己只是一个权利和信仰的象征,而权利的中心,却不是他。他必须每天上朝,必须遵守繁复的礼仪,如若自己的行为出现了一点差错,就会受到文官集团的指责。朱翊钧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做的太窝囊,甚至连要求不去上朝的权利都没有。尤其是后来,文官集团持续不断地向他施压,在几近窒息的当口,他发现了来自张居正和冯保——这两个他最信任的人的背叛!于是,他开始了自己长达几十年的反抗。

万历皇帝,可悲亦可怜。他做皇帝,说难听了,就是赶鸭子上架,登基的时候,他才几岁啊。我对书中印象很深的一个片段是,朱翊钧的毛笔字写的很好,还得到了他的老师——张居正的夸奖,而当他因为得到赞许而多写了一些给自己的母后和老师看时,却遭到了批评,张居正说,皇上应该把心思放在正事上,而不是这样整天不务正业……对于万历皇帝的能力我不想多加谈论,我只是单纯的从万历这几十年的成长过程出发,此人活得太过压抑,活得悲剧色彩太过于浓重,浓重到让人有些心疼了。所以,我一直觉得,万历应该反抗,万历的反抗是正确的。

2

关于张居正

对于张居正,可以说,他的结局是可以预料到的。张居正是万历的老师,也是内阁首辅大学士。此人,能力有,手段有,野心有,贪心也有。然而,贪心不足蛇吞象,他在死后被万历皇帝加以重罪,子孙被发配充军,也算是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不得不承认,张居正的大举改革对明朝的发展确实有很大的推进作用,但是他此生却毁在“自负”二字上,他对自己太过自信了,以至于百官受其压制,甚至于连万历皇帝本人也被他压的心生不满。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张居正便是最好的一面镜子,为官者,权倾朝野,未必就是一件好事,物极必反,朝野的沉默是在聚集爆发的力量。可惜张居正到死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何其悲哀,他本来可以荣耀加身,名垂青史的。

3

关于申时行

至于后来的申时行,他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不要走张居正的老路,然而,却依旧没能做出一番政绩,只因他太过于小心了,以至于在张居正时代过后,大明王朝过的似乎太过于平静,尤其是申时行入主文渊阁以后,几乎没有做出什么大的作为来。

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小心谨慎,首鼠两端,是绝大多数人对申时行的形容,但是在我看来,这可以说是申时行的一种智慧,张居正的残酷压制太过于深入人心,所以张居正的下场对于申时行来说,就像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时刻提醒着他不可越雷池半步,只不过这智慧,却是一种上不了台面的小聪明罢了。

4

关于文官集团

将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这三位万历年间举足轻重的人物综合起来看,他们却都是封建制度下,应运而生的“工具”。

这三个人,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定的悲剧色彩,但是,这种悲剧色彩的最终来源,不是性格,不是手段,而是制度。这个制度,一是说封建社会的制度模式,二则是指的“文官集团”,这是从朱元璋时期就开始慢慢发展累积下来的弊端,朱元璋废除宰相,设立内阁,崇文却不尚武,使文官的地位凌驾于武官之上,这可能使得这些文官产生了一种错觉,庞大的帝国是在依靠着他们缓慢运行,以至于这些文官在后来,颇有些“目中无人”的架势。但是,朱元璋对这些文官却颇为苛刻,这也造就了后来文官抱团、权利散落的现象。

其实,在每个为官者的心中,都有“xx之治”的伟大理想,但是帝国制度上的弊端,却不是凭借一己之力就能改变的,这弊端是累积了几十甚至几百年而延续下来的,没有独裁者的地位、却有独裁者的神通的张居正改变不了,宁可做和事佬的申时行也改变不了,而万历皇帝,帝国最高的荣耀和独裁者,更是没有能力改变。所以他们只能守着这个庞大的帝国,他们为了帝国的繁荣发展,励精图治,积极改革,然而,现实却总是不那么理想,文官集团太过于根深蒂固,已经和帝国的运行融为一体,所以,不管这些守业者怎么改革,他们都不会舍弃制度,不会舍弃集团,悲歌,也由此而来了。

而那群文官,是了,他们其实也是守业者,张居正在世时,他们怨声载道,申时行上位了,他们却又处处不满,要说悲哀,最大的悲哀,蝇营狗苟,亦步亦趋的,莫过于他们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