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榮獲 美國雨果獎(Hugo Awards)最佳長篇小說獎 美國星雲獎(Nebula Awards)最佳長篇小說獎 永恆的性別與科幻文學經典 當代科幻小說在主流文學界奠定地位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一年到頭氣候均為嚴寒的冬星上,居民的外貌酷似地球人,卻有個重大差異:他們平日是中性,只在情慾勃發期時身體會變化出性別,具備性魅力以尋找性伴侶;一旦情慾期結束,又回復成無性的身體狀態。 星際聯盟男性使者真力.艾隻身來到冬星,自此踏入同體雙性的異文化世界。他一面研究此地社會文化,一面身負大任,希望說服國王同意加入聯盟,因而捲入詭譎的政治衝突。面對奇特的生理差異和複雜的社交文化,在信任與背叛之間,他該如何穿越內心的冰原? 光明是黑暗的左手, 黑暗是光明的右手。 二合為一,生命與死亡, 並肩躺臥,如情慾勃發的愛侶, 如緊握的雙手, 如同終點與道路。 娥蘇拉.勒瑰恩在長篇小說體裁中穿插了人類學田野日誌、民間故事採集記錄、任務報告、創世神話等多種文學形式,使得小說在外星使節真力.艾的個人經歷與思維之外展開了恢弘的多元文化視野。 「對我而言,我僅僅是在觀察--以某種特定、歧異,並且適用於科幻小說的思考實驗模式來觀察--倘若你在某些特定時節的特定時刻,仔細審視我們自己,我們早已經是雙性同體的存在。」 早已習慣以男女性別二分的視角來看待、思考事物的我們,忽略了什麼?長期研讀老子哲學的勒瑰恩,成功且迷人地在這部早期寫作生涯里程碑之作中闡述了她對二元分立的思考價值觀的反思。
黑暗的左手 (修订新版) 读后感黑暗的左手科幻界的思维总能颠覆我们常规的想象,如果说三体的背景领域是天文物理,而这本书的领域更像是人类文明,即环境、性别、政治、思想,基于某种限定下的社会结构状态。我讶异于这本书的作者是位女性,但当了解了她的出身,以及看完这本书的感受,方才觉得一切又都完美契合。作者的父母均是人类学家,所以这本书的切入点,便是以人为基准而作。科幻就是创造出一个世界,那个世界不同于我们的世界,却又让人觉得合情合理。作者创造的世界,寒冷、唯美、平等、无战争。那里没有人类以外的哺乳动物,没有一切能飞的东西,所以他们的世界里没有飞的概念。隐士村里崇尚无知的预言家,拥有比政治家银项链更为高贵的金项链。作者文笔细腻不失浪漫。冰雪腹地的那个白色世界,白色的草,白色的数,以及白色的树叶。逃亡的大冰川,那些冰冻的河床,幽兰的裂隙,以及极寒中发生在口边的一场场小型暴风雪。那个世界没有性别之分,人人都是平等的无性人,他们每月的大多数时间都是无性状态,在他们眼中,我们这种长久处于某种性别的人,被当做不可思议的性变态者。他们每月会有五六天的时间有性欲,并展现出性别特征。他们成为雌性或是雄性,不可预知,没有定论。没有受孕情况发生,他们会立刻回到无性状态,当展现出雌性的一方受孕,便会步入雌性正常的生产哺乳阶段,一旦哺乳期过,便回归正常的生理周期。这个时期是一切为之让道的阶段,有不可剥夺的特定假期,有渡过这个阶段的场所。一个人时而是女人,时而是男人,他是一些孩子的父亲,同时也是一些孩子的母亲,社会有特定的地方去收养那些类似无父无母的婴孩。男人没有永远的自由,女人没有永远的束缚。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带给我们太多社会差异,而当性别这一特征消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衍生而出的社会状态都是全新的。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存在的可能。科幻书籍的烧脑,对我真是百发百中。第一遍看的稀里糊涂不解气,看了大半,方才顿悟作者的写作视角,并不是单一的叙述者,于是看完之后,立马又快速翻看了一遍前半部分,才把那些似懂非懂之感消除。除了第一主角与第二主角轮番沿着时间轴叙述,个别章节采用的是客观叙述,或是一个流传于口的传说,或是一种民俗文化,或是某个宗教主人的前尘往事。第一遍若不懂得这些基础架构,真的是看不太懂。第一主角艾,是近地球多星联盟的使者,来到了一座陌生星球,伸出了和平之手,为了让其纳入人类大家庭,并相互贸易与交流而努力。这个星球处在冰河时期,他们的夏天也只是短暂的冰雪消融,温度能够降至零下六七十度,对这个只有冬天的星球,联盟国称其为冬星。在这个星球上生存的人们,体质与环境适应,当零下十一二度,我们还身着厚衣依旧瑟瑟发抖之时,他们正是赤裸上身大汗淋漓的季节。第二主角埃斯文,是冬星上唯一一个与艾有着共同理想目标的人。群体思想不会简单的去接受一个突然而来虚空的新思想,他们对未知的天外来人恐惧,排斥异类人艾独自一人的和平邀请。埃斯文为了让冬星人接受这种崭新的际遇,作着努力,国王听信奸臣之言,将其当做叛国者驱逐出境,那些阻碍联盟的人暗自部署企图将其杀害,在另一片领土上,舍弃自我的安逸,冒着生命危险将艾从死亡农场解救出来,用运筹帷幄的生存智慧艰难的翻越冬季大冰川,恶劣的环境,孤独漫长的旅途,也让他们抹去了从前的嫌隙,相互扶持,相互信任,彼此对对方的星球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同星球上的人,有着彼此无法理解的思想差异。最开始,我们随同艾的视角,会不自觉的将埃斯文看做一个不可信任、圆滑世故之人,就像被大众评断的叛国者。但渐渐的我们听到了埃斯文的叙述,我们的视角被他引导,看到了他内心的观念,从他的叙述中,我们也了解了他对他的同胞们的看法,这些看法揭示了这个星球的黑暗真相。这或许就是作者的独特用意吧,一方面站在我们的思维立场去看有别于我们的另一个世界,一方面又抛却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向,站在他们的立场来看同一个世界,差异如此之大,从而滋生出种种误解与不信任。当艾与埃斯文终于彼此信任,成为朋友之后,我们似乎看到了两个星球、两种文明的逐渐融合,彼此的思想渐渐靠近,他们之间的交流体现着一种和平的气氛,埃斯文学着艾星球独特的心灵之语,看到了离他遥远的另一个世界。书本的最后,当盟约终于成功,天外飞船降落冰雪大地,艾看着从飞船上走下的同胞,却以冬星人的眼光去看,那么刺目,那么特别,同胞们亦没有认出自己,虽然他看不到自己,却感觉自己是已故好友埃斯文的样貌,一种在严寒中重新塑造起来的体征。他拥有了冬星思想,与冬星如此契合,似乎他除了自己无法改变的性征,已然成了一个冬星人。我有点不确定作者的用意是否如我所想。我们的理想是美好的,我们联盟,彼此保持自身差异,与别人连接沟通,交流语言、思想、文明,但靠近的现实却是,不是本星人,不是外星人,而是融合后的第三世界。一个高等文明,抱着和平的心态,牵手古老的星球,即便没有侵略,即便只有友谊,但走向并不是光明的大道。黑暗就像影子,紧随而来,渐渐被看到,就像艾那样,两年的时间,就让他换了一个样貌,换了一种思想,已远离本来的样子。光明是黑暗的左手,黑暗是光明的右手。作者笔下的二元世界,光明与黑暗,相互对立,又彼此依存。阴阳合一,雌雄同体存在。生死相伴,死亡是生命的影子,逐渐缩短,当死亡时刻到来之时,便是生死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