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 读后感3000字

读后感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

作者:吴晓波

腾讯官方唯一授权的权威传记,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倾力之作,当市值最高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遇上中国财经界最冷静的一双眼睛。读懂腾讯,读懂中国互联网!本书全景式地记录了腾讯崛起的经历,并以互联网的视角重新诠释了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的曲折与独特性。从1998年开始创业到成为世界级互联网巨头,腾讯以即时通信工具起步,逐渐进入社交网络、互动娱乐、网络媒体、电子商务等领域,在超高速发展的同时亦饱受争议,在“3Q大战”的激烈冲突之后又进一步走向开放……腾讯的发展路径,亦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成长的缩影。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互联网人在应用性迭代和对本国消费者的行为了解上,找到了自己的办法,并开始领跑全球。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 读后感

史上最成功的抄袭大王——《腾讯传》(吴晓波)

腾讯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始终是以“奇葩”般的存在而一枝独秀。它就像是金庸武侠里的萧峰,以一己之力与天下为敌。从最初抄袭ICQ开始一路抄到业内翘楚,多年来,腾讯以“一直在模仿,每次都超越”的形象示人,从一个小屌丝,通过“精准模仿”的杀手锏绝地求生,实现惊天逆转。武林中人恨不能断其筋、饮其血,却无计可施。

而马化腾就像背后那个默默无闻的扫地僧,低调谦逊地掌舵着这艘巨轮,一路过关斩将,用一招化骨绵掌以柔克刚,见招拆招,杀人于无形,把曾经不可一世的对手们踩在脚下,创造了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企鹅帝国”。

《腾讯传》这本书用很通俗的语言描述了以腾讯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这些年的变迁,相信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这批伴随腾讯成长起来的八零后吧,腾讯的发展历程其实也映照出中国第一批网民的集体回忆。

如果你也是这批网民中的一员,也曾为了QQ秀换装充过QQ币,在QQ空间里抒发过情感,玩过《穿越火线》,用QQ邮箱传送过文件,养过QQ宠物,开过五彩钻,在QQ农场偷过菜,甚至现在还每天用微信聊天发朋友圈发红包,那么读这本书的感受一定就像经历一场时光旅程。

从1999年申请QQ时知道腾讯公司以来,我做为一个用户,也见证了它的产品一步步融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吴晓波又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所以我是怀着很大兴趣读完此书,我觉得腾讯成功有时代的推力,也有运气成分,但更多的是它自身的强大复制和修复能力,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对互联网敏锐的触角和趋势的掌控,完成最早的原始客户积累。

QQ客户端程序被写出来时,马化腾甚至没想好怎么盈利,曾一度沮丧的想把这只企鹅卖掉。当然,当时并没人看好这个项目。凭着对未来趋势的直觉,马化腾动用所有的资金甚至融资来保障日增百万级客户带来的服务器压力,敏锐的他已经察觉到未来用户流量才是王道。

二、对中国社会环境的精准认识,利用政策闷声发大财。利用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把水土不服的外企扫出竞争圈。

1、熟悉行业政策。拿中西方差异来说,中国人含蓄喜欢短信表达情感,开放的西方人更偏向用电话比较直接。腾讯在短信上赚的盆满钵满时,西方企业是集体懵逼的。腾讯抓住机遇,搭了中国移动“移动梦网”的发展短信业务顺风车,挖到了第一桶金。如果当时要不是赶上运营商移动通信业务高速发展这趟车,腾讯灭亡是大概率事件(运气也很重要)。

2、熟悉政府文化。李开复在《世界因你不 同》中揭露了谷歌当年在中国发展遇到阻力,因不善于与政府的公关被迫退出中国市场,给了深谙中国政治的百度、腾讯这些企业巨大的发展机会。

3、腾讯的公关能力在各种“抄袭官司”和“3Q大战”等舆论焦点中磨砺的愈发成熟老练。

4、QQ秀成功的背后,揭示了中国人希望在网络上有个自己内心角色的强烈意愿,而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西方人对此嗤之以鼻。MSN的代价是因此错过了一次重要机遇。

三、善于总结,敢于从试错中找到经验。

1、在第一次试水高端游戏领域失败后,腾讯立刻意识到,中国的国情,网速条件更适合简单明了、体验好、体积小的应用,而QQ游戏正是利用这个优点打败了联众。

2、QQ空间刚开始因页面打开速度倍受诟病,团队经过多次改进,页面速度控制在了3秒以内,用户量瞬间猛增。

四、产品充满人文主义关怀,重视用户体验。

QQ农场,满足了都市白领在压力面前渴望回归田园生活的内心祈愿; QQ 停车场,是初入社会、渴望成功的迷茫一代对虚拟物质的精神诉求;QQ宠物,满足了年轻女性群体的母爱情结的宣泄;QQ空间,是现代快节奏生活里的年轻人情感发泄的窗口。产品经理出身的马化腾一直把产品体验做为信条,“把自己当白痴”是腾讯产品经理们不断亲自体验并改进产品的必经环节。

五、对人才的重视让企业保持新鲜血液。

1、人才互补,固若金汤的铁三角组合;2、抓住机会,大量引入竞争对手人才。如高盛、金山、微软等公司,给企业带来持续新鲜的血液;3、及时发掘储备调整各种人才,为了发展不惜迫使创始人曾李青离开团队。

六、踩在巨人肩膀上却看的更远。

1、从不盲目抄袭,先冷静分析市场,有的放矢;2、抄袭前先分析,立足对方的基础,做微创新;3、抄袭后做对比,对比双方优劣势,改进超越。

七、开放的平台战略。

从“闭关修炼”到“开放共享”的新互联网思维驱动下,腾讯启动资本开放和平台共享战略,微信的巨大成功证明了腾讯又一次成为时代的宠儿。QQ+微信的双剑合璧的平台战略,建立互联网+的行业环型生态,是腾讯着手的更长远的未来,如腾讯一位高管所说:“对于我们来说,昨天一旦过去就没任何意义,我们的眼睛只盯着未来”。

互联网演进的二十年里,关于腾讯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人们说腾讯是“抄袭大王”,但人家就是有一种“抄袭你的答案,分数却比你高”的嚣张底气;人们说马化腾是“全民公敌”,但人家就是“任你千般挑衅,我自岿然不动”的佛系回应。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事实上它就是那家中国最大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而它的体量还在呈指数级疯狂的增长,它甚至已不知不觉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么,腾讯还会一直这么幸运下去吗?引入《失控》作者凯文·凯利的话:“未来干掉腾讯的可能是一家跨界公司,没有在腾讯的名单里”。未来正在阔步走来,企鹅兄,准备好了吗?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