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你读的时候会充满兴趣,合卷之后会引发思考。特别对年轻人来说,本书中所阐释的观点和丰富的事例,我相信会在某一个点上触动心灵,甚至会改变你生命的轨迹。身心灵作家张德芬也非常喜欢这本书:难得有一位故事说得好听、用浅显易懂的叙述来教导我们正确生活心态的本土作家。全球教练机构三强、埃里克森国际学院院长玛丽莲·阿特金森博士 (DR Marilyn Atkinson)这样评价这本书:古典理解人们是如何自我领导,如何建立强大的自我,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观与能力,以及如何把他们转化为智慧与积极的行动。在书中,他将带给你那些让你真正拥有力量的文字,这力量让你走上梦想之途。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读后感这本书读的时间久了些,想来摘抄的句子也是所读过书中最多的。与心境产生共鸣的地方总希望可以通过文字保留下来,供以后细细品琢,便可不辜负这本书的价值。
书中写了很多实用性的东西,每一条都可以拿到生活中来进行比对,从而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印象最深刻的是“心智模式”概念的提出。通俗点解释就是以往的生活经验被铭记于心,作为对未来人情世故判断的标准。比如小时候常听人说谁谁家的孩子有出息,因为成绩好、工作稳定、多金,从此心智模式便默认成功意味着成绩优异、能进入好的企业并且月薪丰厚。一万个人眼中一万个哈姆雷特。由于成长环境不同,经历的履历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心智模式也大不相同。看一则新闻,评论的声音五花八门,有人咒骂有人称好;读一本书,有人看的是知识有人品的是情感;面对一起案件,争吵双方都不约而同的认为自己是受害方;做一件事,有人视作收获,有人看作是遭遇。我们眼中的世界实际是透过心智模式看到的,永远只看到真实世界中你想看到的那一部分。这就是心智模式的影响,它决定了你看到的世界的样子。
心智模式涉及到的领域小到每天的衣食住行,比如起床第一件事是刷牙,每天要吃过早餐才去上班等等。大到对某一重大事件的决策,对婚姻的判断以及与人交往时的表现。优秀的人是则因为拥有了一整套优化得非常好的后台程序,这些程序清晰、干净,不占内存,直指目标。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程序,他们总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压力下面有完全不同的心态,对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对同样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结论。人常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实优秀是一种优化了的心智模式。当面对困难、挫折和消极情绪的时候,优秀的人总能想出办法解决。
现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知识不断翻新的年代,时下流行的东西可能3年后便被淘汰,所谓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所以我们的心智模式也要随时升级更新。更新所学的知识,更新对外界事物的感官认识,更新对人情世故的理解,这样心智模式才会永远保持优化的状态。
心智模式概念的提出让我了解了人是如何思考问题又是如何做出决定的。弄清事物的本质是为了更好的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就要拿出勇气和毅力克服困难,拆掉思维的墙,建立优质的心智模式。
1、大学生毕业后迫切想找到稳定的工作,刚工作没多久又急于买房变成每月担负数千元房贷的房奴。这实际是一种叫做安全感的心理在作祟。初入社会,我们容易因弱肉强食、复杂多变的社会景状变得恐慌。如果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没有一处稳定的住所,该如何立足?带着这样的恐慌逐渐成为安全感的奴隶,唯唯诺诺,埋没自己的潜能,错失发展的机会,在临时搭建的庇护所里郁郁寡欢。为无法实现远大的抱负忧心,为每月的负债奔命。那些关在自己的心房里,整天盘算别人的人;那些躲在自己小窝里,整天等待别人搭救的人;那些躺在优厚的物质条件之上,惶恐地担心失去的人;那些内心没有安全感的人,身边无处不在,甚至就是我们自己。想要打破这个局面,启动安全感模式的核心就是自信。书中提到了很多勇敢面对恐惧建立自信的方法,都非常值得尝试。要勇敢迈出第一步,才有机会不做安全感的奴隶,只做你自己。
2、如果一份工作、专业或者感情,已经确定不是你想要的,该怎么办?最佳答案就是:用尽全力,用最快的方式放弃。我们经常会犯一个错误,当在某件事情上投入了一定成本,便不甘心放弃,导致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进去,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害怕损失的人损失最大。买衣服只因为逛了很久的街;结婚只因为谈了太久的恋爱;学钢琴只是因为买了钢琴;继续工作只是因为干了很久。泰戈尔曾在他的诗中写道:如果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你也将失去群星。
3、我们都希望得到成功,以为成功就是快乐。很多人为此啃《成功学》,喊口号,模仿名人,甚至有人为此盲目拼搏一生,身心疲惫。殊不知成功实际上是少数人的游戏,当你慢慢接近成功的时候又会有新的目标出现,进入一个无法达到的死循环。心理学家调查显示,人其实并不是想要成功,而是想要比别人更成功。因此永远无法得尝所愿。书中做了一个比喻,社会就是一棵大树,树上爬满了猴子。每一只猴子都笑脸向上,屁股向下。如果你向上看,看到的全是屁股;如果你向下看,看到的全是笑脸。我们每个人都是树上的猴子,当你真的有一天走到了树的最顶端,你会发现树的上面还有一棵更高大的树。慢慢的你会发现,这不是快乐,而是一个耗费精力的死穴。无限追求身外的繁华,内心却成了无人问津的角落。作者把人比喻成一个杯子,杯子的底部如果坚实,装的水多代表了自身价值的提高,而幸福是漫溢。如果底部太过脆弱,成了沙漏,那么无论装多少水都是一场空。所以要学会建立一个完整的自己,由内而外的充实和满足起来。
4、我们身边到处都是喜欢订计划却难于坚持的“开始爱好者”。他们擅长制订细致的、遥远的、甚至是昂贵的计划,却讨厌落实。因为开始要比坚持容易的多。作者建议在做一件事情之前给自己三天时间,如果三天之后依旧迫切想做,就去制订一份适合自己的计划。只有那种不可抑制想开始的开始,才是有结果的开始;而那种能够等几次就没有了的开始,基本上属于冲动。
无论是安全感的奴隶还是对错误的执着,无论是过度追求成功失去自我,还是行动上的矮人,都是一堵思维的墙,扎根在我们的行为习惯之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只有勇于拆掉思维的墙,才能走出错误的心智模式,成为真正的主人,获取更多的快乐,完成更大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