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学习:1年完成麻省理工4年33门课程的整体性学习法 读后感3000字

读后感

如何高效学习:1年完成麻省理工4年33门课程的整体性学习法

作者:斯科特·扬

一位因为快速学习而成名的神奇小子,他应用自己发明的学习方法,完成了10天搞定线性代数,1年学习4年MIT课程的“不可能任务”。本书就是对他学习方法的全面介绍,其中包括整体性学习策略的核心思想和具体技术,详细介绍了快速阅读法、流笔记法、比喻法、内在化等七大方法,并为高效学习提供了从生活到时间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跟随作者,你也将成为高效学习的超级学霸。

如何高效学习:1年完成麻省理工4年33门课程的整体性学习法 读后感

阅读本书有两个主要目标。第一是整体性学习策略为你提供一个如何学得更好的模型。如果没有容易理解的学习理论,怎么可能取得进步?通过对照整体性学习策略,你会找出学习上的缺陷,改正学习方法。

第二个目标是提供一系列学习技术。作者解释了这些学习技术怎么做,它们在整体性学习中起什么作用。每介绍一种学习技术,都会有相应的练习供大家反复实践,直至熟练掌握。

本书整体性学习的顺序:

(1)获取

(2)理解

(3)拓展

(4)纠错

(5)应用

还有一个测试步骤是伴随上述每一步的。测试就是观察以上五个步骤做得好不好,严格的测试能发现问题出在哪里。

以下是这六个步骤的简单介绍。

(1)获取 获取就是信息进入你的眼睛和耳朵,阅读、课堂上记笔记以及个人的种种经历都是获取。获取阶段的目标是获取的信息要准确,信息量要尽量压缩。

(2)理解 理解就是了解信息的基本意思,并放在上下文中联系,这是学习的最基本联系。

(3)拓展 拓展阶段是整体性学习中最花力气的地方,这一步将形成模型、高速公路和广泛的联系,从而获得良好的结构。

(4)纠错 纠错阶段是在模型和高速公路中寻找错误,这个阶段要删除那些无效的联系。

(5)应用 应用把纠错带入最后的水平,通过比较(知识)信息是如何在现实中运行的来进行调整,如果理解不符合现实世界,那么再多也无用。在这一步中失败的典型例子就是书呆子,即那些读书读得很好但是出了学校大门却茫然不知所措的家伙。

(6)测试 上述阶段的每一步都需要测试,测试有助于你迅速找到学习中的问题所在,帮助你改进学习技术,克服缺点。

根据这本书的学习理论,本书导读中总结得吃饭模型学习法,我觉得有很好的对比学习效应,分享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步:找东西吃(对应获取信息)

有点饿了,去饭店吃饭。[要学习!要进步!]

①到哪家饭店吃好呢?[寻找信息]

②我市、区或小区等最好的饭店在哪里?[保证有足够的信息量可以筛选]

③查口碑网看看或者跟熟人打听一下。[速度!在饿坏前迅速找到想去的饭店]

第二步:点菜(对应理解)

终于找到饭店了,刚坐下,服务员过来递上菜单:“先生想吃点什么?”

①看菜谱上什么样的菜比较合胃口?[理解信息的背景]

②什么样的菜比较有营养?[理解信息的准确含义]

③想喝啤酒的话就不能点海鲜?[了解信息之间的关联]

第三步:等菜(对应扩展)

服务员下单去了。你坐在餐桌前做点什么好呢?[发散思维阶段]

①小鸡为什么一定要炖蘑菇呢?为什么不能炖白菜呢?为什么不能跟王八炖?这菜是怎么种出来的?有什么营养成分?菜谱为什么这么搭配?谁最先发明的小鸡炖蘑菇?难道是赵本山?嘿嘿……[深度拓展,知识背景探究,多问为什么]

②这道菜的做法还有哪些啊?土豆炖排骨?菜的花样?满汉全席?[横向拓展,即类似的知识联系,与其类似的结论还有哪些?]

③吃会不会导致朝代更替?吃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所承载的文化?[比喻法+内在化,这篇文章就是运用的比喻法来解释]

第四步:上菜(对应纠错)

服务员上了一盘菜——水煮肉片。“美女,我要的是小鸡炖蘑菇!”“不好意思,上错了。”[明白模型的局限性,及时纠错]

第五步:开吃(对应应用)

“哇,色香味俱全!”开始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解决温饱问题……[在现实中对信息进行应用]

第六步:服务员(对应测试)

从进入饭店开始到结账,服务员一直在默默地注视着你,随时提供服务。

①找东西吃。

②点菜时,“先生,我们店的鱼很新鲜的。”对菜来说新鲜的食材很重要。[我真的理解知识的重要性?]

③拓展,“先生,我们是某某连锁的。”连锁性饭店将地理位置的点用品牌连接起来。[知道知识从何而来,与哪些知识有关系?]

④应用,“先生,吃好了没?”[我是否将知识用到了实际生活中?]

注意:本书的五个步骤实际上是相互交织的,可以跳跃、往返,比如,参加宴会,你就跳过了找饭店和点菜的阶段,甚至是上菜的阶段,开吃就好了。

整体性学习理论更是站在学习之外看待学习,所以在第三部分,作者以“超越整体性学习”为题,介绍了每一位学习者都不可忽视的几个关键之处,即“能量管理”、“时间控制”、“习惯养成”、“批处理”和“自我教育”,让读者耳目一新,真正做到站在学习之外审视学习。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要由学习战术家转变为学习战略家。

比喻作为帮助人们理解的工具,由来已久。让人容易记忆,印象更加深刻!

要想走得更远,你就需要从学科内部跳出来,站在外面看学科。有人问爱因斯坦:“相对论到底是什么?”爱因斯坦回答:“你坐在美女身边一小时,感觉就像一分钟,而夏天你在火炉旁坐上一分钟,感觉就像一小时,这就是相对论!”数学家华罗庚讲统筹方法时,没有说一堆数学符号,而是用了一个“怎样泡茶最省时间”的例子,工人一听就明白了。

比喻就像金·凯瑞拥有了上帝的力量,将月亮(陌生)拉得靠近自己(熟悉),使学习者能更清楚地观察陌生的知识。科学家哈定曾说:“如果科学家一生注意细微的观察,训练自己注意寻求类比,使自己具备有关的知识,那么这个‘感觉工具’就将成为神通广大的仙杖。”开普勒说:“我重视类比胜于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康德曾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的论证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苏联学者瓦赫罗夫说:“类比像闪电一样,可以照亮学生所学学科的黑暗角落。”

比喻从此走向了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和哲学的舞台中央,比喻不再局限于文学领域,它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更是我们的认知工具。莱考夫把隐喻定义为“以一种事物认知另一种事物”,而这恰恰就是学习的本质!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