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_读后感_2200字

读后感

《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_读后感2200字

市场应该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而政府只是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

统一货币的环境下,人口自由流动,促发环境分层离析出经济带,以大城市为引力中心逐步深化成长为经济最优聚集点,达到自由市场平衡体系。

——作者的观点

像极了浩瀚星辰

——个人认为

【统一】

首先样本欧洲,确切说是欧元区,站在宏观层面审视欧债危机,从经济逻辑出发可追溯其两大根源:一是市场分割,二是统一货币;

市场分割——虽然欧元区没有人口流动自由的制度障碍,但欧元区存在多国、多语言、多文化以及宗教差异等客观因素,其区域内人口流动依然不充分;统一货币——欧元区各成员国没有自己的货币政策独立性,个别国家出现经济衰退就无法单方面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或者本币贬值来刺激经济。统一货币下,其货币汇率会对各个成员国一视同仁,某国生产率(一个国家的汇率由其劳动生产率决定)低下,统一汇率对其就会偏高,进一步抑制出口,以至于不断积累贸易赤字,最后不堪重负。

大国经济模式

现代经济中,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经济结构愈显主重要。1)大国有可能借助规模经济而发展“战略性产业”——例如大型飞机研发制造;2)技术创新——规模大,很多细小技术创新都能得以生存;3)公共品提供——不再只是国防,“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开始工作;4)现代服务业——金融、医疗、教育、文化5)IVC——国际媒介货币。

大国难题:市场分割与生产要素市场

首先,分权体制下,从地方角度出发,分割市场有利于自己的经济增长——做大税基。其次,生产要素市场存在分割:1)劳动力——户籍制度;2)土地——建设用地指标配给制度;3)资本市场——a.政府控制项目审批制度;b.地方政府阻碍资本流入:跨省投资的“市场进入障碍”(政治纽带);c.地方政府阻碍资本流出;最后,除了以上要素流动障碍,社会普遍对城市化进程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没有充分认识到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的必要性,而且城市发展和经济集聚的坏处却被高估了。

【发展】

回归国际视角

在可比的国家中,中国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的程度更大……在“发展”的意义上,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城市化,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才刚刚过半……各方面研究以及历史数据可多方面佐证,以第二、第三产业为支柱的未来经济大国,需要不断地推进城市化,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发展教育以利于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并且,在资源跨地区再配置的过程中,一些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带将形成经济聚集的趋势,并能够进一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劳动生产率。

国内市场现状

从认识层面上来讲,社会应该进一步意识到要素流动障碍的存在以及对城市化发展的一些认识有失偏颇。在行动层面,各地应该从陷入一个本地和短期利益高于全局和长期利益的“囚徒困境”中清醒过来。

城市作为经济引力中心,其背后自然有其能够自然发展出既有优势的必然缘由:基础设施成熟、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资源供给系统完备、以及发达的第三产业等等。同时,这也是规模化经济最为重要的体现。(1)大城市人口密度大,对基础设施等固定投入分享程度高;(2)大城市中,劳动力市场匹配更加容易。(3)学习效应充分发挥,城市竞争大,专业技能可以得到十足的发挥和升级,不仅是自学资源,而且互相学习资源都很充足。事实上,中国经济中第二、第三产业的GDP已经占到经济总量的90%,而大城市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则是第二、第三产业背后的原动力。所以,劳动力自由流动,最终实现地区间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均等,是大国发展唯一可行的战略选择。任何大国的存在,都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人们愿意通过协调地区间的矛盾来追求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而这个公共利益在更小的国家不能实现。

【平衡】

在聚集中走向平衡

首先,何如正确理解“在聚集中走向平衡”,作者对此的进一步阐释是:所谓“平衡”,并不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均匀分布”。当我们讲到地区差距和区域间平衡发展的时候一定要区分两个概念,第一是总量的差距,第二个是人均的差距。对于经济增长和地区平衡来讲,我们需要的是人均意义上的增长和平衡,不是指总量意义上的差距缩小(即均匀分布)。

何如达到地区间实际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差距缩减到最小?一则原理:生产要素流动会使得要素回报均等化。两个假设:在边际收益递减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这两个传统经济学分析假设下,地区间和国家间的收入水平在长期一定是趋同的。同时根据对发达国家发展历史数据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当今城市化进程还未到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人们越来越多的向大城市圈周边聚集,大城市不断膨胀和升级,在规模效应下,能供给更多的人更多的价值创造空间。相对来说,留下来的人均可利用资源就会上升,随着人均资源占比的上升,其收入也会逐步良性增加。最后,达到地区间实际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差距趋同。

最后要强调的是,本书旨在讨论宏观层面上观察到的地区之间人均意义上平衡是会如何在市场经济的规律下发生的,并不是讨论在同一地区或城市内人均收入的平衡。当然作者也不是说只发展超大城市而忽视对中小城市的关注。只是当今,很多中小城市的扩展速度远大于人口聚集增长速度,而超级城市又因为户籍政策、建设用地指标等限制阻碍了人口聚集的速度。如此资源错配,势必在长久的经济进程中形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