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_精选读后感_2000字

读后感

《娱乐至死》_精选读后感2000字

#每日一书# 《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

两种寓言:

1-乔治•奥威尔《1984》,人类会因为思想管制而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是受制文化。

害怕的是1-强行灌输的人—(剥夺信息)—(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摧毁我们)

2-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人类因为崇尚技术而失去思考能力,人们在享乐中失去自由。

担心的是1-失去任何浸输的理由,因为再也没人愿意读书。—(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变得被动和自私)—(充满感官刺激,绝望,庸俗的文化)—(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总:现代社会,电视上的一切内容倾向于娱乐化,让文化失去了生命力。

(思考:这是好事吗?想起许知远对话马东,许认为现在的传播知识的方式都像是吃速效救心丸,(他这样说《逻辑思考》),但又羡慕罗振宇商业的成功。),然后马东老师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娱乐方式,你做好自己那20%的该思考的事就好了。)

这点非常赞同马东老师!如果每个人都像许老师那么纠结,生活还能美好起来吗?我今天就是看电视,刷短视频了。但是也不代表我就肤浅了。而且这种娱乐方式很适合我今天的状态。这就很好了啊。有时读书人的世界过于复杂。还不如多和买早餐的阿姨,守门的大爷聊天!我也很喜欢和室友聊八卦聊喜欢的明星。

一:信息传播的形式会决定传播话语的内容,从而影响思想的表达。

有三种方式1-口语形式

2-印刷的书面语形式

3-电视时代

以上1-2的影响有,促进了人们的反复审查和思考,诞生了哲学,逻辑学这样的学科。

2-3的影响,改变了公众话语的意义,政治,教育得重新定义内容。

总:电视的媒介(重视视觉形象,本质上是取悦于人的!)

而信息是对事物的具象说明。

二:媒介即隐喻:每一种媒介都会对内容进行再次创造。如情感,故事。

例如,有人指出,12世纪眼镜的发明不仅使矫正视力成为可能,而且还暗示了人类可以不必把天赋或缺陷视为最终的命运。眼镜的出现告诉我们,可以不必迷信天命,身体和大脑都是可以完善的。

总: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三:媒介即认识论

“通过共鸣,某种特定语境中的某个特定说法获得了普遍意义。”

例如:哈姆雷特代表了犹豫不决的忧思,爱丽丝的漫游象征着在无意义的语义世界中寻求秩序。

我认为,任何一种媒介都有共鸣,因为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

思考:对于真理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密切相连的。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地存在。它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承认,这也正说明了“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

反思:所以这个世界不存在绝对真理。真理只是或得大多数人共鸣的隐喻。它让我们更加方便的看待世界。

推荐《时间之书》余世存!我每个节气到了,都会提醒自己打个卡,翻一翻。里面的插图是老树先生画的,很有意境,很美。

总:而这种媒介的介入是不为人所注意的。

这种不被注意也就是隐喻。

隐喻的定义:把sth与sth作比较来揭示事物客观的作法。

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象与骑象人》

“人类需要用比喻来思考,我们对未知事物的理解需要借助对已知事物的理解……”

知识连接:1-学习的本质1—先有概念2-帆船模式

2-《万万没想到》,律师机制。

总:事物总是不同于人类认识到的表象

反思与应用:1-意识到自己思维的缺陷。遇到新问题,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挖掘深一点。不要着急下定义。因为你所看到的,也许不是事物问题本身。

小王子:闭上眼睛才能看见最真实的世界。

四:躲猫猫的时代

在电报时代之前,“信息—行动比”基本是平衡的,所以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能够控制他们生活中突发事件的感觉。人们了解的信息具有影响行动的价值。但在电报创造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失去了行动的能力,因为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新闻存在的语境。所有的一切都事关每个人。我们第一次得到了不能回答我们任何问题的信息,而且对于这些信息,我们也不必做出任何回答。

世界被割裂了,存在的只是现在,而不是任何一个故事的一部分。(历史的重要性。也许我们真的应该开始找寻使命感,找寻自己所相信的东西。怀疑精神忽然好。但不相信一切就不好了。)

伪语境的作用是为了让脱离生活、毫无关联的信息获得一种表面的用处。

五:娱乐业时代

举这些例子,我是想嘲笑那些妄想利用电视机来提高文化修养的人。这样的愿望正是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的“后视镜”思维:认为一种新媒介只是旧媒介的延伸和扩展,比如汽车只是速度更快的马,电灯是功率更大的蜡烛。

扩展:后视镜思维类似于惯性思维,是一种僵化思维模式∶眼睛里看到的,都是已经走过的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把走过的路当作未来的路,把已经发生的事情当作继续会发生的事情。

六:《美丽新世界》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最后,他试图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