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 读后感3000字

读后感

南京大屠杀

作者:张纯如

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屠杀——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人数的总和。 张纯如不仅在书中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首次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全书先是从日本士兵、军官为什么完全脱离了人类基本的行为规范,日本学校和教科书从心理层面向学生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视,以及高度军事化的教育体制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根源性原因。

南京大屠杀 读后感

偏向于看完一本书打几个星星,想几句评论却感觉文字又抵达不了情感的波澜,索性文字给不了的,给星星吧。

后来细想总是吸进去没输出来久而久之也腐烂了,还是得写点什么,哪怕算不上书评,一些想法胡诌七八,总是自己写的:

2017年12月13日,随着国家第四个公祭日相关活动的举行,张纯如和她的著作《南京大屠杀》也成为媒体和受众聚焦的热点。

我们不能忘记南京大屠杀,也不能忘记这个想让全世界铭记这段历史的女子。

我相信,没有张纯如以及《南京大屠杀》,世界上除中国人外鲜有人知道二战期间南京城曾化为人间炼狱,一个国家繁华的大都市曾遭受如此惨烈的毁灭。这正如没有《辛德勒的名单》、《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些影视与文学的记录,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罪行也就难以昭之于众。

无心去探究作者的文字功底,这与历史的厚重感相较轻若鸿毛。更为打动我的是,张纯如对历史的尊重。这与她的初心是分不开的:写一本外文版的《南京大屠杀》,让外国人都能了解这段历史。因此她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搜集查阅史料,去对幸存者或者其他知情者进行采访,她想尽可能地还原历史,为的是令人信服。

《南京大屠杀》对于日军残暴程度的描写,读起来让人怵目,然而文字的功底再深,与血淋淋的事实相比起来也不免黯淡。在这里,对于当时日军的暴虐,请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它,甚者,不要以兽性这种词去粉饰它,因为就算是禽兽,大抵也是比不过的。

《南京大屠杀》毫不避讳去揭开历史的伤疤,直面血腥与罪恶的现场。而张纯如作为一个历史真相的还原者,也试图以高于历史的态度,去透过灾难,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某些社会和历史隐患——中日两国教育方面的缺陷以及信仰上的两极化。为了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铭记历史。

教育

我们不免纳闷,日军当时的残忍何以到了这种无以复加的地步,中国人民在人数占绝对优势时为何反抗者寥寥无几,这与当时两国教育也有莫大关系。日本的学校当时就像兵营,老师们不断向男孩们灌输对中国的仇恨与蔑视,向他们宣扬“除了天皇,其他人的生命都是微不足道的”“为天皇死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被敌人活捉是最大的耻辱”。他们接受的人生哲学是鄙视敌人,只能胜利不许失败。因此在面对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时,他们在国内遭受的压力找到宣泄口,内心的仇恨火焰喷薄而出,做出泯灭人性的行为。而反观中国,封建思想观念余温未尽,新思潮的冲击力度不深,百姓的反抗斗争意识不强,尤其是女性,三从四德的旧思想束缚,没有自卫和抗争的意识和本领,在遭遇日军蹂躏之时极少数想到联合起来反抗,最后竟然有几万名女性遭受侵害。

信仰

从战后日军的某些口述或者日记来看,中国人是缺乏信仰没有血性的,他们认为自己对天皇绝对的信任与忠诚是最荣耀的,在选择相信上帝和天皇之间会毫不犹豫选择天皇,他们可以为大日本帝国的事业切腹自尽。是什么让他们拿生命去相信?是洗脑式填塞式的军国主义教育。信仰一旦走向极端便是愚昧,以至于生出罪恶。而中国人,的确有一些人为了求生,在日军的谎言、恐吓和威胁下妥协了,甚至去指控和污蔑同胞,去诋毁安全区的外国人所作的努力。在生死瞬间的时刻可以看见他们没有更深的信仰,因为军队抛弃了他,没有什么人让他们相信他们会安全度过这场浩劫,他们就像浮萍一样,哪里有逗留的港湾,就漂泊去哪里,完全不考虑那里是敌人布置的风平浪静,完全不顾那里是不是有深水炸弹。什么是最可怕的?是看不到苦难的尽头,是对当政者和军队的不相信。是国家实力的衰弱,是蒋介石的一道道撤退的命令剥夺了百姓内心的信仰。因此,要让百姓人民活着,并且是有信仰地活着,不是只为了求得一息尚存,我们必须有那么一个值得人民信仰的政权的建立。

铭记

南京大屠杀开篇就引用了乔治桑塔亚纳的不朽警句——“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这也是为什么77年后我们国家还要为此设立国家公祭日,为了给逝去生命的一丝悼念和安慰,也为了让中国人永久铭记——忘记大屠杀等于二次屠杀。我们不能忘记80年前被日军强行夺去的至少30万条人命,他们在生命最后一刻内心充斥的是仇恨和绝望;我们不能忘记南京城里为保护中国百姓的外国人,他们有的为此付出生命,其余大都晚景凄凉;我们不能忘记日本战败后这么多年来面对南京大屠杀敷衍的态度,思想上我们给予永远的不原谅;同样我希望我们记住考察这段历史尽可能揭露真相的学者们,他们可能没有写出一本享誉全球的著作,但我们一样致敬他们的初心。

回想南京大屠杀过去的八十年,中国在舔舐伤口的同时压制了复仇的怒火,南京在对曾经苦痛的不断稀释中再次崛起,然而对于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的悼念,对于战争的反思是永久的。尤其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思想教育、军事教育、政府建设、对外制度上不断反思和改进,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不断迈入国际舞台。历史是一本教科书,战争与灾难是乱入的一章,和平与发展才是主流思想。中国饱受战乱摧残,故更能珍视和平,更有一份责任和使命去促进全人类的和平事业。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那句电影台词——“权力是当我们有正当理由去杀戮的时候,我们选择不那么做”,希望我们的国家从历史的最痛处一步步强大起来,在国际上拥有更大的权力,不是为了征服,不是为了报复,只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全人类的和平。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