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安顿好》读后感_1700字

读后感

《把心安顿好》读后感1700字

#感恩[爱心]生命中的第8131天#中国一直有流传这样一句话,“男不可不看王小波,女不可不读周国平。”从去年到昨日在看完周国平先生的所有书籍之际,我想我是时候有必要写一篇文字,关于周国平先生。之前说过,我一向认定,我与这时间万物之间是有“缘分”可循的,就如去年邂逅一位故友,上个月结交一位新朋友,这个月发现一本好书。此时也不必去感叹,相见又恨晚,因为见过了美好的东西,就要成为更有力量的人。如果你刚好看到了我的文字,怀着好奇心去读了周国平的书,那么,你与先生的缘分,今天刚刚好。
#关于书评#“平凡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算是圆满。”岁月不止催人老,岁月还使人沉静。在周国平先生的文字里,我找到了自己,一种自己极为舒适的状态。在芜杂的生活之余,花点时间,给内心留一方净土,便可享用这笔无价的思想财富。我也曾怀疑我读书的意义,我喜欢读书,可我依然是我,依然清贫,依然平淡,依然处在社会的角落,是一介女子处在太平社会,禁不起一点时代的小小变迁……可当我读到“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摘自《愉快是基本标准》)”时,我便对我先前的困惑解答了,无意中找到了最有力的精神支持。书本身不会带给人任何现实的利益,你读与不读书也没有任何利益和损害。真正好读书的人,我相信正是出于性情,至于读书的意义,则完全是不可量化的。记得有人说过,教育就是一个人走出校园之后,把书本知识全部忘掉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读书的意义在于,忘掉所读之书,体现于日常言行之中。读书无动力,出于性情,归于性情。周国平说过,“一个人对于人性有了足够的理解,他看人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就会变得既深刻又宽容……”
先生在他的自传《岁月与性情》序言中写道:“在写这本书时,我始终设想自己是站在全知全能的上帝面前,对于我的所作所为乃至最隐秘的心思,上帝全都知道,也全都能够理解,所以隐瞒既不可能,也没必要。我对人性的了解已经足以使我在一定程度上跳出小我来看自己,坦然面对我的全部经历,甚至不羞于说出一般人眼中的隐私。我的目的是给我自己以及我心目中的上帝一个坦诚的交代,我相信,惟其如此,我写下的东西才会对世人也有一些价值,人们无论褒我还是贬我,都有了一份值得认真对待的参考。”
先生的文章处处闪烁着哲人的思想火花,启人深思。一直以来,我对哲学敬而远之,认为它就像一位须发全白,高高在上,悲悯众生的智慧老人。我想,现如今,像我一样不了解哲学的人一定不在少数。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哲学恐怕还是世界观方法论,形而上学辩证法之类的概念,要么认为哲学高深莫测不可及,要么认为哲学虚无不实用,使哲学备受曲解和冷落。周国平在《哲学与我们的时代》一文中把世界观、人生观解释成“观世界”“观人生”,并指出“我们平时所做之事,所过之生活总是一个局部,哲学就是要我们从这个局部中跳出来,‘观’全局。通过‘观’我们才能获得一个正确的坐标,用以衡量自己所过的生活有无意义,怎样生活才有意义。”先生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哲学的意义,理解起来要比专业的术语容易多了,并把哲学放在日常生活中,哲学的无用之大用不言而喻。在另一篇《哲学不只是慰籍》一文中,周国平谈哲学对我们深层的意义时写道,“人生中有种种不如意处,其中有一些是可改变的,有一些是不可改变的。对于那些不可改变的缺陷,哲学提供了一种视角,帮助我们坦然面对和接受。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是一种慰籍。但,哲学不只是慰籍,更是智慧。二者的区别也许在于,慰籍类似于心理治疗,重在调整我们的心态,智慧调整的却是我们看世界和人生的总体眼光。”
读先生的书,灵魂会不自觉地深入其中,思想也会跟着活跃起来。其实,从书中可以看出,他也爱孩子爱妻子,也喜欢漂亮女人,妻子遭遇外遇,自己也遭遇外遇,离过两次婚,也常跟朋友聚会,常跟妻子拌嘴争论,常遭遇不平事,并因此牢骚满腹,所以,他是一个极平凡之人。又因他勤于思考,不惰于动笔,有才华,深刻、启智、不世故不迂腐,所以他的文章是值得一读的。说不定,读了他的文章,你也会在他的文章中遇到另一个自己,恍如有一天早起洗脸时,无意中一抬头,发现镜中自己的面容如此清晰,铅华洗尽,且近且远。[爱心]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