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纳斯·嘉德尔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6篇

摘抄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1):被迫远离的爱

同性恋在我国这种被程朱理学束缚,因过度推崇传统文化而迟迟未能开发两性方面话题的传统国家中,一度被认为是禁忌。如今随着文化的春天到来,这个词语越来越多地被搬上我国,各类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的舞台。但它始终不是一个常见词语,也无法顺利地被绝大部分人接受,在国外也是如此。

这系列书就是讲述了一群同性恋寻找真正的自己,以及寻找可以真正接纳自己的人时经历的备受压抑的生活。三大主人公拉斯穆斯,本杰明,保罗有着各自的家庭背景与生活经历,却因喜欢同性而不约而同的踏上了一条相似的人生道路。这条道路晦暗,几乎看不到光明的尽头,可他们又别无选择。同性恋这种存在,究竟是上帝的惩罚,还是基因在作祟?我们无从得知问题的答案,但是,同性恋确实在社会中面临诸多的烦恼,他们无法繁育后代,除非违心去做爱,他们无法组建正常的家庭,因为这种特殊的组合,在当前大多数国家还无法被接受。于是他们只能在暗中追寻本心与放纵,但却又在其他人面前装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表演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角色。如果仅仅如此,他们的生活还不至于如此糟糕。由于艾滋病在同性恋群体中风靡,广大社会人士因生怕感染这种病毒而对这一群体产生了更多的偏见与歧视,导致同性恋者的内心变得更加敏感,与他人接触都变得小心翼翼。他们生怕与疾病打交道,因为每一次去医院都意味着自己有可能被告知感染了艾滋病,他们害怕因被人发现性向异常而受歧视,越害怕而越坠落到孤独的深渊里,直到最后才发现自己被困在狭小的交际圈和窘迫的生活环境中。

这本书深刻展现了同性恋者的孤独情绪以及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悲惨处境,场景描写细腻独到,很多场景与故事片段值得人深入玩味。书名戴上手套擦泪说的是一位护士为一位艾滋病患者擦去眼泪时,因为没有戴上手套而被训斥了一番,他或许是出于怜悯,或许是出于责任,但无论如何,这番动作包含了她的爱心,可就是这种最简单的爱的呈现,都因为呈现对象是同性恋这一特殊群体,并且还无法忽视艾滋病这种特殊疾病的存在而被迫远离。我最初读到这段时就觉得深刻的孤独痛苦透着凉意渗入骨髓,到这本书后边的许多情节中,更是觉得可悲可叹!

整本书在叙述过程中还结合了很多历史事件,看得出作者为了写作这本书查阅了不少历史资料,而这些资料在以前是没有人收集与研究的,更不会有人将它们融入到小说当中。可以说这部书通过刻画小人物的命运展现了整个同性恋群体面临的困境,并将它呈献给读者去深思。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2):盛大的相遇

《消失的爱人》中说到:爱情是这世上难以言尽的无常,它有着诸般化身。同样爱也有着诸般不同,同性恋情就是这样的存在,这是一种在人类历史上大多悲惨却又生生不息的感情,从王尔德到柴可夫斯基到图灵,令人扼腕叹息之余,却又感于他们的勇气。尽管来源于社会、宗教的压力重重,他们却依然顽强地生存并寻找爱情,直到艾滋病这一打击的来临,同行恋情又成为众矢之的,乔纳斯‧嘉德尔的《戴上手套擦泪》就为我们描绘了那段激昂却又悲催的历史。

故事起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群来自不同地方,喜欢同性的青年人聚集在斯德哥尔摩,他们愿意为了爱情与自由,摆脱俗世看法的束缚,背弃自己的家庭与信仰,其实他们的目标并不高远,只为了找到一个能够理解并且欣赏自己的人,寻找到能够温暖自己灵魂的人,只是想要爱上一个爱着自己的人,然而这样一个堪称卑微的愿望,却是那样遥不可及,我们永远无法确定那个人何时出现,是否终其一生也不会出现,好在这样的等待尽管痛苦,却也充满希望,当拉斯穆斯一步一步离开自己的出生之地与亲情羁绊,当本杰明对每一个门后的人怀有的期待,那似乎注定了他们之间那场盛大的相遇,之前的重重困境,只让这相遇更加甜蜜。

作者着力刻画的群像非常光彩照人,善良的保罗、沉默的莱恩、拉斯穆斯的逆来顺受,但是或许本杰明才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他第一次遇到那个如先知一般的保罗的时候,就被当头棒喝:“你认识真正的自己吗?”,这种气息,就如真爱的气息一样,无法隐藏,应该说作者是勇敢的,他让同性恋情与社会人情宗教狭路相逢,正面对决。而这样的对决都集中在本杰明身上,未免让人心痛,但是本杰明同样也是勇敢的,他选择放弃自己的孤独,不去违背自己直觉与天性。

作者用缓慢的笔触描绘出了瑞典的社会,无论是自由的斯德哥尔摩还是一潭死水的小镇,你会对这个世界中束缚人类行为的众多方式而感到震惊的,宗教无时无刻的监视,社会规则的冷漠,甚至能够阻挡与生俱来的亲情,这令人倍感窒息的环境,令人感同身受之余,也了解到了在上个世纪,这些人究竟经受了什么?

在这世界上,总有一种美丽是与众不同,惊世骇俗,难以为人所接受的。就如那只白色麋鹿,如此优雅高贵,却被人们认定为“腐败的劣种”,而优劣是有统一的标准么?这个标准又该由谁来制定呢?希望我们生而为人,会放弃那些束缚我们思想的条条框框,去发现真正的美丽。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3):遗弃子寻求慰藉之旅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那里总是阴云密布,刚刚有一点光,就会被立即吞噬。他们像蝼蚁一样被人嘲笑,被讽刺,不被世人所接受;他们出没在黑夜里,被冠上“堕落”,“脱轨”之名。

彷徨的他们收到这样不平等的对待,就是因为他们的性取向不同,他们是同性恋者。

他们孤独又寂寞,忍耐又愤怒,承受谩骂又独自消化。他们会不自觉的行动,寻找他们的同志,他们想要解脱,活出自己。终于,被人们诟病的他们有一天开始反击,他们需要尊严,需要骄傲。这些诟病他们的人形形色色,有政治界,有宗教界……就是装不下他们,没有他们的角落。他们被世界抛弃了,他们是一群遗弃子。有人会为了国家独立而奋斗,有人会为了宗教信仰而奋斗,他们也要为了自己奋斗。性取向不正常并不是他们的错。但是一次次的失望接踵而来,想要改变总不是那么容易。但是,没关系,他们仍要活出自己。

其实,我们没一个人对性的选择都会下意识的选择异性,并且认为这是自然的,是合乎寻常的。但是,我们每个人潜意思里都有同性恋想法,只是我们不自知而已。

当你想要与你相处的朋友同床而眠时,就是你同性恋倾向在作祟;

当你忍不住亲吻你朋友的脸颊的时候,就是你的同性恋倾向在作祟;

当你会每时每刻想到一个人时,就是你的同性恋倾向在作祟;

……

这些开起来稀松平常的举动或者想法,其实背后有着你的同性恋倾向。所以,当大部分人下意识选择异性作为我们的伴侣时,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性取向。

现在同性恋者越来越多,他们走到了阳光下,我们仍能听到别人的非议:

“那两人是同性恋哎。”一个人用着鄙夷的语气跟旁边的人耳语。

“真的啊。”旁边的人同样用着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他们。

在我们现在思想较为开放的时代,想要接受同性恋者,都不容易,更何况是上个世纪的瑞典。

乔纳斯·嘉德尔的《带上手套擦泪》写了那个时代同性恋者的挣扎与反抗。从小受人欺负,被骂“娘炮”的拉斯穆斯与出生在宗教信仰熏陶的家庭,以谦卑的态度传播耶和华的本杰明相遇了。那瞬间火光电闪,听到了彼此世界一角崩塌,他们从此认准了彼此。他们惊慌,他们狂喜,他们恐惧,他们兴奋,他们找到了共鸣,他们拥有了全世界。想起对曾经自己同性恋倾向的与生活的缄默,是多么痛苦,现在,终于找到了那个爱我的我爱的人。但是他们接下来会是怎样面对困难,两个人会永久走下去吗?我很好奇,也很期待。

我这一生,只是想要爱一个愿意爱我的人。

爱情,没有结界。只要有爱,就该被祝福。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4):彩虹下匍匐的众生

《断背山》是我看过第一部有关同性恋的影片,男人与男人之间的爱情,没有男女间的勾心斗角,他们的爱情单纯的就像咿呀学语的婴儿,眼中只有对母乳的渴望。有人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我是赞同这句话的,爱情不分男女,爱情不过是原欲的释放,何为原欲,“它是一种生物的本能需要,如同饥饿一样,它需要获得满足,但不同的是,原欲满足的方式远比单一的饮食广泛许多。”原欲的释放对象各不相同,有的人会选择异性,有的人会选择同性。有位母亲曾给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写过一封信,她向他倾诉自己的孩子得了“同性恋病”,询问应该如何治疗。弗洛伊德给他回了封信,他写道:“同性恋没有什么优点,但它也没有什么可耻之处。它不是罪恶,也不是堕落,不能把它当做病态。我们认为它是由于某种性发展受阻所导致的功能形式。”有调查发现,同性恋者与双性恋者的自杀比率远高于异性恋者,许多国家一提到同性恋这个词汇,就“谈虎色变”,它是一个讳莫如深的敏感话题,在许多国家同性恋是无法被提上案头的,在某些宗教里面,同性恋甚至是一种罪恶的行为。同性恋者内心的挣扎不是异性恋者能够理解的,他们对恋人爱的情真意切,但是在世俗的隔阂下,不得不远离彼此,他们内心的压抑无处释放,日积月累下有的人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有的人经历过世俗的捶打身姿越发的挺立,在彩虹下匍匐着的他们,终究站了起来。

《戴上手套擦眼泪》早年就改编成了三集的电视剧,反响轰动,一时掀起了人们对同性恋群体的关注,也引起了文艺圈热恋的讨论,这个讳莫如深的话题终于被搬上了台面,前段日子无意中在公众号上看到了编辑写的这本书的出版历程,编辑为这本书找了无数个商家,没有人愿意接受这本讲述敏感话题的小说,功夫不有心人,四五年过后,它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尤其是在我国的风口浪尖之时能够出版,实属不易。正如书中所说的,“整个世界都要倒下了,我们却在这个时候谈恋爱。”对于编辑来说,“整个出版社都不要你的时候,跨越千山万水我也要为你找到你的家。”

《戴上手套擦眼泪》讲述的是男孩雷斯莫斯,保罗和本杰明之间的故事,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同性恋话题的讨论少之又少,颇有一种“狗肉包子上不了正席”的感觉,人们不愿谈论他,同性恋者也不愿将伴侣的身份公之于众,他们在那道看不见的彩虹底下匍匐生活,即使是鲜艳的彩虹,在他们眼中都镀上了一层灰色的薄膜。80年代斯德哥尔摩,同性恋早已不是罪,法律虽然接受了它,但是人们对它还是避之不及,那些年轻人,那些同性恋者他们不在乎世俗,法律的颁布对他们说就是“绝对自由”,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无法医治的疾病席卷了这座城市,艾滋病的传播,摧毁了大多数人的意志,有的人逃到了隐蔽的角落,有的人在离开了挚爱,有的人过上了不见天日的生活,还有些人即使擦眼泪,也要戴上手套……

我喜欢这本书的书名,“戴上手套擦眼泪”,他将同性恋者的爱完完全全的溶解在这几个简单的字眼里,因为爱情,不想让疾病传播到爱人身上,即使知道危险,也要为自己的爱人拭去悲伤的泪水,手套的存在仿佛让两位深爱彼此的恋人阻隔在两个世界里。我可能不能为他们摇旗呐喊,寻求权力,但我能保证无论何时不鄙视,不谩骂,有时无声也是一种支持,愿我能成为他们背后的力量。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5):存在本已是奇迹,爱情永远不可耻

《戴上手套擦眼泪》恐怕会成为年度令我落泪最快的一本书了。翻开此书不到一小时,眼泪就在我眼眶里打转,而看完此书后的两小时,我都沉浸在书中难以入眠。毕竟生命与爱情永远牵动人心,《戴上手套擦眼泪》虽选择了一个看起来或许不那么寻常的故事,却用最真切的情感与最实际的背景向读者阐释了这两大主题。

全书用倒叙与回忆叙事的手法描述了上世纪80年代,艾滋病流行之际,瑞典两位年轻人面对自我与社会间矛盾,为爱放手一搏的故事。书中,两位男主角的故事线不断与现实交叉,从斯德哥尔摩火车站大厅圆环到国王花园的同志咖啡店,从40年代瑞典同性恋者除罪化到78年的去病化,这本小说不仅关乎爱情,更从侧面反映了瑞典LGBT平权运动的血、汗与泪水史。

一、生命与存在本身就是奇迹

大概生于世上的每个人,平生最大任务之一便是找寻与认识自我吧。然而人是社会动物,自我认知很大一部分要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这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那么,当强烈的自我认同遭到来自社会的诋毁与反对,当不可自欺的自我与必须欺人的环境发生冲突时,人该怎么办呢?

本杰明与拉斯穆斯就遭遇了这一困境。他们一个受制于虔诚的宗教家庭,一个受困于思想与眼界都较为狭隘的小镇。当真实的诉求被锁入世俗的牢笼里,困兽之斗,往往比旁观者看的还要辛苦。

夏日小屋的某个下午,本杰明在玻璃反射的镜面中看到了自己,那是他最接近自己内心的一次。在往后的日子里,承担起耶稣见证人角色的他,越是把理所当然的世界当光明,越是对真实的自己感到胆怯。拉斯穆斯的出现像是一面镜子,这个与他拥有同样性取向,又俊美到足以点燃他爱情之火的人,一旦出现,就像本杰明的救赎,把他封闭的内心拉入阳光,甚至让他有勇气放弃坚持已久的信仰。

不同于本杰明,拉斯穆斯对自己的同性恋者身份则格外坦然。他是个浪漫的男孩,对爱情充满幻想。科彭小镇出现的白色麋鹿见证了他的浪漫,即使当他在赞叹白鹿之美时,其父形容那只不过是不利于种群繁衍的劣种。劣种就劣种吧,好歹它是美的。卢克来修曾说过:“美貌、力量与智慧/支配着土地的分配/美貌是无形的威严/力量则让人敬畏”。所以,即使书中有关拉斯穆斯尤其他性爱部分的描写不是那样美好,在那个年代,坦然的拉斯穆斯却有不可被轻视的勇气,与该勇气为其镀上不可被藐视的威严。

一如那头白色麋鹿,你或许未见过它,却不能否认它的存在;你或许不理解它,却不能推翻它存在的合理性。既然不同的存在能带给世界更多彩的美,每一个生命与存在本身都已是奇迹。

二、爱情永远不可耻

爱情是什么?

列夫·托尔斯泰曾写过“你爱的人就像太阳,你不敢直视他,却无时无刻不能感受他的存在。”所以,如果将爱人比作太阳,爱情则像阳光。

爱情是至纯至真的,是源于心底的呼唤。谁能离开阳光而活呢?一直生活在极夜里的人是会得抑郁症的。于是,当本杰明在隆冬的斯德哥尔摩遇到拉斯穆斯,他就像久经极夜的人一样,恨不得蜕去全身枷锁,立即拥抱阳光。

无论在北欧还是南美,阳光都是一样的。无论从窗户透进来,还是赤裸裸洒在大地上,阳光永远是阳光。所以爱情的本质也不在于发生在哪,存在于谁与谁之间,爱情本身是纯粹的。

“我希望在我的生命里,能爱上一个爱我的人”这只是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诉求。男生可以说,女生可以说,喜欢女生的男生可以说,喜欢男生的男生依旧可以说,毕竟人之为人,对爱情的渴望是一样的,将同性恋身份与疾病甚至疾病的传播方式划等号是多么愚蠢和极具误导性的错误。

爱无关性别,对爱的渴望不该令人羞于启齿,因为爱情永远不可耻。

三、没有不流血的战争

如今的斯德哥尔摩被誉为LGBT以及LGBT支持者的天堂,在每年7月底8月初的同志大游行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方队都得以一展姿态。然而60年前,瑞典的LGBT平权运动并非一帆风顺。

1944年,瑞典政府正式将同性恋者除罪化,此前同志一直被视为罪犯。1978年,瑞典政府将同性恋者去病化,也就是说从1944至1978的34年间,瑞典一直视同性恋者为病患。1987年,瑞典明令禁止民众歧视LGBT。直到2009年5月1日,瑞典才正式允许同性婚姻,成为全球第七个承认同性婚姻的国家。

没有不流血就能打赢的胜仗,也没有不牺牲就能换来的战果。瑞典的同性恋者并非没有经历过牢狱之灾甚至电击疗法,即使是笑话如70年代的瑞典平权运动者常请病假说:“我感觉自己今天有点Gay”,透出的更多也是浓浓的自嘲与对当时社会的无奈。

所以,当今天同性恋者站在斯德哥尔摩街头高喊“我们为身为同性恋者而骄傲”,他们大概很难想像60年前,站在斯德哥尔摩街头的同志们在面对警察和周围人眼光时有多么不易。在如今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汇聚到瑞典留学与生活时,他们恐怕也难以想到就在半世纪前,斯德哥尔摩的同志们想要在聚会上拉开窗帘需要多大勇气。

好在,虽然世界范围内的平权运动还在继续,笼罩在斯德哥尔摩的乌云已经褪去。

读罢此书,当我翻开相册,看到2016年斯德哥尔摩同志大游行第二天在老城拍下的一张照片时,当我想起去年某天,在斯德哥尔摩火车站大厅(书中同志圆环旁)看到前面男生背包上有句:Mysuperpowerisgay,what'syours?(我的超能力是爱同性,你的呢?)时,我心底不由得涌起对瑞典平权运动先锋深深的敬意。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6):此書試讀地址

中文譯名:《戴上手套擦淚——愛》,是作者“愛、病、死”三部曲的第一部,取材自真人真事,主题是關於80年代愛滋大流行及這一時期下兩個男孩之間纏綿的愛情故事。

此書是今年8月才出版的,不到1个月就被SVT電視台搬上熒幕,反響強烈。而電視劇的第二季和第三季則要取決于第二部《病》(DIsease)和第三部《死》(Death)的寫作進度了。

原文試讀地址(藍色的Provläs按鈕):

電視劇豆瓣地址: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