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读书笔记3500字

读书笔记

包法利夫人

作者:福楼拜

此版本《包法利夫人》为麦家、苏童、阿来、马家辉四位知名作家推荐版本,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苏童作序深读解读。这部小说讲述了对爱情抱有浪漫幻想的少女爱玛,满怀期待地嫁给了敦厚老实的医生夏尔。结婚之后,发现乡村医生夏尔并不能够给她想要的婚姻生活,开始向往憧憬激烈而传奇的爱情。婚后,她遇到了两任情人,但两位情人非但没有帮助身处水深火热中的她,反而都抛弃了她,绝望之中的爱玛只好服毒自尽,怀着悔恨和遗憾离开了人世。而医生夏尔在得知真相后也抑郁而终,留下了孤苦无依的女儿。此书中,福楼拜深刻探讨了当婚姻并没有满足爱情的期待、当爱人新奇的魅力渐渐褪去时,长久地婚姻还能以什么来维系的情感问题,引人深思。

包法利夫人读书笔记

重读经典,恰逢与另一读书平台同步,以作家的视角进行点评分析,让我们更进上步地解读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作品艺术魅力所在:

失败的婚姻也许不全是人的过错,而是时代酿成的灾祸。在少女爱玛的想象中,理想伴侣需要兼具金钱与地位,还要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除此之外还得懂得如何为爱情保鲜。人无完人,爱玛的理想伴侣止步于幻想。纵观她的一生,经历过的三段感情都没有好的结果,爱过的三个男人也有各自的优劣。

首先我们来谈谈夏尔。夏尔母亲的懦弱与坚强给予夏尔温吞的个性,所以夏尔胸无大志,但他并不懒惰。父亲的浪荡没有对他造成负面影响,反而造就了他性格中包容的一面,于是他能够宽容地接受爱玛的任性和自我。夏尔不算是在爱中长大的孩子,在家庭中,他缺失了父亲的关爱,学校里,他是被欺负得最厉害的孩子。因为缺爱,所以他比一般人都更珍惜来之不易的感情,结婚之后,他自觉担起丈夫的责任,给予爱玛无限的爱与包容,也把全部的自我交付给了她。夏尔没有像爱玛一样接受过贵族教育,也没有受到过浪漫主义思想的荼毒,所以他活得更加脚踏实地,也更懂知足常乐的道理。但这也成了他与爱玛之间跨不过去的一道坎,他们思想上不够合拍,导致几乎没有共同话题。夫妻间的沟通一旦缺失,家庭就会逐渐分崩离析,这就是他们婚姻失败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人,是时代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包法利一家是时代的一个缩影,爱玛的悲剧绝不只是个例,她代表的是那个时代中被有失偏颇的教育和畸形文化所扭曲的心灵。病态的心灵不在少数,企图拯救他们的人却不知在何处。于是福楼拜愿意站出来,为这些时代受害者发声,虽然这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形单影只,但他的呐喊足以达到振聋发聩的效果。在他的带领下,更多的作家开始关注现实,在声援底层民众的同时批判丑恶的资产阶级。爱玛的第一位情人罗多尔夫就是这些作家要批判的典型,他是富裕的地主,对利益有着无与伦比的灵敏嗅觉,浪漫主导不了他的思想。在趋利避害的世界观里,理性才是他的最高法则。这一点就能很好地解释为何他要抛弃爱玛,他和爱玛的思想并不契合,因为浪漫构成了爱玛的全部。为了爱情舍弃家庭对爱玛来说就像脱衣服那么简单,但罗多尔夫做不到。罗多尔夫吸引爱玛的是他看做情场手段的浪漫,他娴熟地利用这点浪漫勾引许多女性,并用金钱套牢她们,等到新鲜感过去之后再毫不犹豫地抛弃旧爱,寻觅新欢。罗多尔夫就是这么一个多情又无情的人,他代表了当时资产阶级某些丑恶的嘴脸。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罗多尔夫有一个爱玛缺少的优点,那就是现实。现实代表着清醒的思维和精准的目的性,人有清醒的思维能够活得通透,通透的双眼能帮助自己看清自己的本质,也能精准地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进。无论在哪个时代,现实都不是一个贬义词。但凡事不能极端,过于现实的心往往预示着冷漠和自私,罗多尔夫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所以爱玛的真心不会得到同等的回应。

真正报以真心的是第二位情夫莱昂。少年的爱没有掺杂太多利益,他与爱玛能互相吸引是源于精神上的归属感。莱昂应该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在知识水平上他远胜于夏尔,但社会经验上他不如罗多尔夫,所以三年前的莱昂也和爱玛一样,是个崇尚浪漫的青年。莱昂母亲是一位强势的女性,莱昂在她的影响下变得懦弱,所以三年前他没能向爱玛表明心迹。在三年后母亲发现他与爱玛厮混时,立马选择给侓师事务所的老板写信,通过老板施压使莱昂认清现实。莱昂母亲用智慧教育莱昂社会法则,既没有伤害母子感情又将莱昂从感情的泥淖中拉回现实。莱昂最值得称赞的一点就是给予了爱玛幻想中的爱情,不过他对爱玛纯粹的爱在时间与时代的影响下慢慢变质,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结局。

以上三个男人对爱玛付出过爱与恨,也得到过爱玛的心与身,但没有一个懂得她全部的精神世界,这四个人又都被时代所左右,每一个都受着不同的苦乐。福楼拜曾说过一句话:“我不过是一条文学蜥蜴,在美的伟大的阳光下取暖度日,仅此而已。”

蜥蜴是冷血动物,冷漠且客观,往往用来象征理性,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同样理性的职业,比如医生。在福楼拜的童年中,医院是他再熟悉不过的地方,这养成了福楼拜的实验主义倾向。于是我们能看到他对每一位人物心理的剖析是不带私情的,尽管他在写到爱玛死去时伏在工作台上痛哭流涕,他也没有把对爱玛这个角色的偏爱带到作品中。这也是为何他的作品能反映那个时期法国真实风貌的原因。他的真性情还体现在贯穿全文的宗教批判中。

《包法利夫人》因为含有批判宗教的内容而被杂志社删减,这引起了福楼拜强烈的不满。由于《包法利夫人》影响过大,福楼拜本人也被当时的一位内政大臣以“败坏公众道德,诽谤宗教”的罪名告上法庭。律师的据理力争和文学界的声援让福楼拜在这场诉讼中取得了胜利。书中所谓的“诽谤宗教”,其实是福楼拜对宗教中虚伪的一面的批判。包法利夫人自小就受天主教的侵害,在修道院她整日沉迷在神秘的圣画里憧憬未来的婚姻,学习的都是低俗的歌曲。宗教并没有教会她应该在现实社会脚踏实地的生活,而是促使她产生一些无谓的幻想。

文中有三处详细描写了宗教对爱玛的影响。第一处是在爱玛在道德与莱昂之间难以抉择的节点,那时是爱玛第一次精神出轨,她欲寻求宗教的帮助,于是动身寻找永维镇神甫。但神甫为人荒唐,并没有聆听爱玛忏悔的意思,他没有一个宗教聆听者应该有的觉悟,这使爱玛对宗教感到失望,因为宗教没有给她救赎。爱玛再次向宗教寻求帮助是在与莱昂重逢之后,她不确定自己是否应该又一次违背贞操,所以到教堂寻求依托。但祷告没有让她的心灵沉静下来,教堂的门卫又喋喋不休地介绍雕塑、圣画这些流于表面的东西,而爱玛真正想要的人生指引却无人能懂。对宗教的信任消散在这次无果的救赎中,离开教堂之后她放弃挣扎,顺从了莱昂。

最后,在爱玛临死之际她依然渴望得到宗教的祝福,神甫给她做告诫时,她用尽全身的力气与爱对着十字架上的基督献上虔诚的一吻,她希望自己这副罪孽的身躯也能在天国得到幸福。在生命的终点,她不怨恨荼毒她的宗教,反而重新体会到了早年信教时的快乐。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可怜的爱玛握着圣烛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跳出《包法利夫人》,我们亦能受益良多,书中角色的人生轨迹能对我们有积极的参考作用。

(冰冻时间的漂移)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