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少年读书笔记3500字

读书笔记

波斯少年

作者:玛丽·瑞瑙特

《波斯少年》以第一人称回忆录的动人之笔,续写亚历山大大帝最后的七年。故事叙述者是一位真实的波斯人——亚历山大青春俊美的伴侣巴勾鄂斯。这少年幼时被卖为奴隶,辗转成了波斯国王大流士的男宠,他起初只从宫闱传闻里听说亚历山大震动朝野的胜利。后来在高伽米拉战场上,亚历山大再次击败大流士,将他赶上逃亡之路。大流士故后,巴勾鄂斯被作为求和礼物献入亚历山大的内廷。亚历山大对声色享受体验尚浅,但对感情向来需求很深;巴勾鄂斯善于悦人,却一直无处实现少年的恋梦。他们的相遇恰似命中注定。征途漫漫,爱情给了亚历山大无限安慰,历经刺杀阴谋、异族联姻与军心浮动,他对巴勾鄂斯始终未减眷恋。本书作者玛丽·瑞瑙特誉满欧美,是公认的历史小说大师,张爱玲、肯尼迪总统、诺奖得主《蝇王》作者威廉·戈尔丁、布克奖得主 《狼厅》作者希拉里·曼特尔都是她的忠实读者。其代表作包括亚历山大三部曲(《天堂之火》《波斯少年》《葬礼竞技》)、《御者》《残酒》《国王必须死去》。

波斯少年读书笔记

伟大的爱情不需要XX

打开玛丽·瑞瑙特 《波斯少年》(“亚历山大三部曲”第二部)的最佳方式,大概是一手拿一张古代欧亚地图,一手拿一张伊朗美少年的照片。看到亚历山大攻城略地,就看看古代地图,从色雷斯到伊利里亚、雅典、波斯、印度,他甚至打算绕过阿拉伯,从海湾驶向埃及,最后占领罗马;读到大帝打累了回到后宫,和波斯少年巴勾鄂斯缠绵悱恻,就看看手边伊朗美男的照片,细长的双眼,笔直的鼻梁,性感的唇角,体会彼时他们的情难自拔。

被进献给亚历山大的波斯少年,本是个阉人,但俊美无俦,且聪明,知道控制自己的欲望,不把它们全部表现出来,因此能够善始善终,陪伴大帝一直到死亡。他们本是主仆关系,肉体的欲望,但因为巴勾鄂斯陷入深爱,一切唯亚历山大马首是瞻,隐藏嫉妒,悉心照顾,替他着想,渐渐能让人体会到这爱中的一份温情。亚历山大去世之后,巴勾鄂斯于群雄逐鹿中极力保护他的遗体,究竟让人动容。他对赫菲斯提昂——亚历山大青梅竹马的爱人由嫉妒、愤恨、企图杀死他,到慢慢理解他与亚历山大的关系世间无人可以替代,更从赫菲斯提昂在酷热荒漠中将他救起后,开始接受他,甚至在亚历山大病重时怀念赫菲斯提昂的存在……巴勾鄂斯不幸在少年时即成为阉人,注定他这一生如藤蔓,只能为爱而生。

亚历山大戎马一生,从小就在严酷训练、父母失和中长大,接受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也是充分强调理性,与赫菲斯提昂的爱更像一种同舟共济的革命情谊,只有在巴勾鄂斯面前短暂地放纵,被欲望所迷惑,这大概是他为自己人生盛宴选择的一道甜点,然而正餐终究是沙场无情,创下雄图霸业。

父母失和大概是亚历山大一生的心理创伤,潜意识里想获得父亲的认同,逃避母亲强烈的占有欲,也许是他自青年起就远离马其顿四处征战的原因。他与母亲的关系,只有赫菲斯提昂能够理解,也必须依靠赫菲斯提昂的理性与共情不断劝解和调和。最著名的例子是,亚历山大在众臣面前阅读刚刚收到的家书,赫菲斯提昂走过去与他肩并肩头靠头同看,大臣们对这样的大胆和冒犯惊讶无比,但亚历山大毫不以为意,纵容着赫菲斯提昂,似乎他们从儿时开始,已习惯了这种对情感的共享。

尽管亚历山大与赫菲斯提昂情比金坚,14岁他就冒着失足坠亡的危险,从高墙上的胜利女神像桂冠上取下金叶子送给赫菲斯提昂,情定终生,但鉴于全书没有一处描写亚历山大与赫菲斯提昂XX的地方,甚至亚历山大从未表现出这样的意愿,我们只能说,伟大的爱情不需要XX。他们究竟如何看待彼此?在巴勾鄂斯看来,亚历山大是赫菲斯提昂的男孩,当他想展现一个男人的雄风时,就来找巴勾鄂斯。有研究表明,自雅典起同性爱不被排斥,但也不与今日的同性爱类似。爱是古希腊男人征服世界的一种方式,因此征服对象无论男人女人,都能让他们感到极大的满足。

赫菲斯提昂对亚历山大的爱是无条件的支持和隐忍。他容忍亚历山大——自己的男孩与巴勾鄂斯的感情,容忍亚历山大的三段婚姻,甚至听从亚历山大的建议,与他一起娶了波斯王大流士的女儿——他们的关系真正升华到了亲情。无论在亚历山大与父亲的矛盾中、与母亲的纠葛中、与朝臣的斗争中、与异族的征战中,作为最坚固的一个“伙友”,他永远站在亚历山大一边,为他出谋划策,为他冲锋陷阵。他们之间拥有无法被破坏的信任,这点连亚历山大的母亲——疯狂的奥林匹亚斯皇后都颇为知趣地了解到(这位皇后不知为什么,死活看不上自己的老公腓力王,拥有狂热的酒神崇拜,坚定认为亚历山大不是腓力,而是宙斯的儿子)。

最能够证明赫菲斯提昂与亚历山大这段伟大爱情的,无疑是他们的生死相随。多年征战,他们于战场上血腥厮杀,厮杀归来一同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但突然画风一变,赫菲斯提昂一场风寒缠绵病榻,亚历山大牵肠挂肚,夜夜探望,日日揪心,乃至赫菲斯提昂终于不治撒手人寰后,他几近癫狂,下令吊死为赫菲斯提昂看病的医生,让人去雅典神庙为他求取神格立庙接受祭祀,为他搭建起千尺高台以王者之礼风光火葬……心碎神伤,终于在8个月后旧伤复发不治而亡。

由于玛丽·瑞瑙特对亚历山大与赫菲斯提昂的感情描写实在节制,两人只是互相扶持,很少表明心迹,完全不像对巴勾鄂斯的欲望描写那样透彻淋漓,因此他们究竟亲密到什么程度,亚历山大这最后的癫狂究竟爆发点在哪里,只能靠读书的人自己YY,实在遗憾。最有力的一个理论支持是,亚历山大一直以阿喀琉斯自比,让赫菲斯提昂当他的帕特罗克洛斯,神话中这对同性伴侣,在帕特罗克洛斯去世后,阿喀琉斯也追随而去……古希腊人对神的崇拜,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万事遵照神的旨意,将他们当作确定无疑的真实存在,对照神的英雄行为规划自己的一生。

故事结束在巴比伦,我第一次知道那著名的空中花园需要无数巨大的水车将水抽上去做浇灌之用,保持绿树常青。然而人并不是神,爱情和生命都不能长青,一代枭雄不过被一场肺炎夺取了生命,沥血奋战建下的宏图伟业立刻分崩离析……只剩下千年后我们的哀叹和意淫。

最后,多说一句,奥利弗·斯通的《亚历山大大帝》拍得极好,战争场面还原真实,简直让人不忍目睹。科林·法瑞尔扮演的亚历山大可以打8分,杰瑞德·莱托的赫菲斯提昂也极其好看,但总觉得阴柔了一点,应该选个具一点棱角、硬朗一点、高一点的演员就更好了,毕竟与巴勾鄂斯的阴柔比起来,这是一段没有XX的伟大爱情啊……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