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理水

百科
园林理水

园林理水

水,作为生命和风景园林之源是产生生物及生物生存的主要生态因子。中国从来把治水作为国家大事,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在说明水的重要性。治水涉及生态、水运、消防、农田灌溉和造景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理,历史上不少名园、风景区都是在综合开发水利资源的生产中,因水而成的,例如杭州西湖、四川都江堰。这其中,都江堰李冰父子所总结“安流湏轨”、“深淘滩低作堰”的十字箴言更是诠释了治水的科学真理:人须协助水的自然循环。

园林理水指的是中国传统园林的水景处理,在治水的基础上更为微观与艺术化。在自然山水园中,理水要求以各种不同的水型配合山石、花木和园林建筑来组景[1]。自然风景中的水型,由源至流大体可分为:泉、池、瀑、潭、溪、涧、湖、江、海等形式[2]。它们是我国传统园林中理水创作的来源,园林中的水景是对自然水景的概括、提炼与再现[3]。而在水陆交界之处,常形成的湄、岸、滩、汀、岛、洲、堤及桥等景观亦成为理水的重要内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园林理水
  • 外文名:water system layout in garden
  • 定义:中国传统园林的水景处理
  • 作用:造景;排洪蓄水;改善生态环境等

方法

作为中国造园的传统手法之一,理水之法有四:1)“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2)水有三远,动静交呈;3)以水为心,随曲合方;4)“深柳疏芦之意境,堤岛洲滩之真如” 。

作 用

园林中的水体不仅可以造景,亦可以排洪蓄水、改善生态环境、调节局部环境的小气候以及开展水上各类活动与游览。

理水之法

“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
山不让土,水不择流。水无源必旱,不流则腐,不通则为死水。源源不断之水才具有生机。《园冶·相地》谓:“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后一句话是理清水脉的来源,前一句话是梳理水系的去向。理水先要疏源察水,是为至要。风景园林水系是城市水系的一部分,城市水系又是大地水循环的一个环节。理水不仅要促进水的自然循环,还应将水系的历史文化融入水景的营造之中,使水景营造不仅成为承接水循环的一个独特环节,还应该是水系历史文化承接与发扬的过程。
水有三远,动静交呈
水之三远为阔远、深远和迷远。阔远关乎聚散。所谓“聚则辽阔,散则潆洄。”水之聚散是相对的,又是相辅相成的。在符合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水的性格宜兼具辽阔与潆洄。仅以北京皇家园林而论,水多以聚为主,散为辅。例如北海“太液池”与镇山“琼华岛”相组合而成“太液秋风”之壮阔水景,在其东南却以潆洄之水湾相辅;圆明园在沼泽地的基础上将自然水面并联以求其阔;颐和园前湖汪洋浩渺、堤岛分隔,而后溪河却以长河如绳之势极尽委婉潆洄之能事。此外,深远关乎景深的厚度与层次,迷远则指水景布置若入迷津,由于山林交叠屏障而很难料定前面水的状况,其意境往往在“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动静交呈”指儘可能兼有流动的水景和静止的水景。圆明园、颐和园都以静止的水景为主,但局部也利用地形高差作跌宕的水体,如“谐趣园”的“玉琴峡”和“霁清轩”的“清音峡”等。圆明园亦有瀑布和跌水设计。有“动水”才有高山流水的山水清音。所谓“水乐洞”、“无弦琴”、“八音涧”等都是“动水”造成的效果。
以水为心,随曲合方
水的形态外观是水景的基础。大海、湖泊虽难窥其全貌,触目之处亦有水的形态问题。对于城市园林中体量不是很大的水体而言,水形态的景观影响就更大。水景亦有整型式、自然式之分。以水为心,说明一般山水的结构是以山环绕水,水在园中的布局位置多为心部。诸如江南私家园林、北京皇家园林,不论全园或园中园多是以水为心、构室向心。当然,若利用天然水体,亦有置于园边的先例,如苏州之沧浪亭。“随曲合方”是指随自然地形、地貌的地宜和结合人工建筑布置来探索水体的平面和空间造型。与建筑相衔接的水池或湖面往往先“合方”,以后再随地形加以曲折变化。总之,水无定形,落地成形。但人有能动性,可以在“人与天调”理念的指导下,随遇而安地理水之形。
“胸中有山方许作水,胸中有水方许作山”。以杭州西湖为例,虽说西湖得天独厚,但朴素的自然无法全面满足人的综合之需,须借“三面湖山”优厚的天然资源辅以顺承自然之人为艺术对其加工。湖北绝巇——孤山无可通达,东西不得相贯,南北亦未相通。由北往南须绕湖而行,交通不便。就西湖水景而言,既大而盛,具备阔远的优势。然而在景深、层次方面则不尽人意,缺乏深远和迷远。如今经过历代统筹策划,综合地解决了水利、交通和景观的问题。对城的方向而言,苏堤横亘、白堤纵卧。不仅解决了东西南北的游览交通,同时也将单层水面划分为“湖分里外”的两个层次。而且白堤串连孤山,苏堤分跨六桥,这才有“断桥残雪”、“苏堤春晓”的物质基础。关键之作还在湖中三岛的处理。虽是宋、明、清三个朝代的人所作,却俨然如同出自一人之手。可谓“虽有认作,宛自天开”。地宜不同,理水亦有差别。扬州的瘦西湖就紧抓一个“瘦”字做文章。瘦西湖址原是扬州的护城河所在,长带状水系呈曲尺形直角转折,无法做出杭州西湖那样以山环水、丰盈广阔、长堤纵横、三岛点缀的块状湖。因而城河自南而北穿过大红桥后,根据自然地形在其长带形水体中又以狭长的岛屿纵分水面,形成瘦中益瘦的特色,并在曲尺形转弯处重点布置“小金山”、“廿四桥”等景点。出于游览交通及营造水景的需要,又在小金山和廿四桥之间横跨饶具特色并有地标作用的五亭桥,终成如今瘦西湖之特色。
深柳疏芦之意境,堤岛洲滩之真如
水景空间划分与组合的手段主要是:筑堤、布岛、留洲和露滩。因此理水要着重观察自然水景的组成单元、组合规律以及丰富的组合形式,追求“宛自天开”之俨是。如带状水体:江、河、溪、涧,其中有纵分水体的分水岛屿,该岛屿的基本形状为朝上游方向的岛头钝,而朝下游方向的岛尾相对尖锐。因朝上游的方向分水的同时不断受流水冲击,故而钝;下游方向水经分複合,两面的水流交汇,于是岛尾因水力的作用而呈尖形。
岛有块状和带状之别,应因地制宜。大面积的块状岛宜在避风处作水港。岛、水之际的曲线有所变化。若需尺度大而又堆土不足,可考虑以岛围水成其阔。带状岛则应避免线条几何化,几何化即意味人工的痕迹太强。岛的拟人化要体现在视岛为肖形动物,为使其形象生动,可有头、腹、尾的意象,头大、腹收、尾延。平面上作收放、广狭、曲直、深浅之变化,随遇而安,贵在自然。
堤有直曲之分,和“道莫便于捷,而妙于迂”有同理。又因形就势,当直则伸,宜迂则曲。堤的宽度不宜等同,宜有较大对比性。窄者仅容交通之需,宽台可布置亭榭等建筑和山石、树木。最忌“中间一条路,两边两行树”的呆板布置。堤的主要作用是贯通水空间和增添水景层次。堤可以与岛结合布置。承德避暑山庄的“芝径云堤”是一种堤、岛结合的範例。
《园冶·相地·江湖地》谈道:“江乾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徵大观。”其中“深柳疏芦”一词概括性地点出了适应岸边水际的主要两种植物的代表,可以延伸为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与水景的处理关係。实际上湿生的乔灌木和草本花卉的种群和品种都很丰富,它们对具有地带性的水景有很重要的作用,工程方面还可起到护土固岸的作用。理水不仅与水岸景观紧密联繫,而且也与水上建筑息息相关。最后一点理法为《园冶·立基》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及《园冶·江湖地》中所提:“漏层荫而藏阁,迎先月以登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莫穷”。文学教人写文章要意味深长、反覆缠绵,最终也不得一语道破。绘画讲究意到笔不到,笔有限而意无穷。园林理水也追求有不尽之意。桥固然因交通需求架桥跨水,从水景而言要在疏水若为无尽之处,即断处通桥。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