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

百科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是一个成语,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选自《淮南鸿烈集解》中的一个典故,衍生为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 等人所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塞翁失马
  • 外文名: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 出处:《淮南鸿烈集解》
  • 作者:刘安
  • 故事载体:成语故事
  • 创作年代:西汉
  • 出处别名:《淮南子》

故事原文

近塞上(1)之人有善术者(2),马无故亡(3)而入胡。人皆吊(4)之,其父曰:“此何遽(5)不为福乎?”居(6)数月,其马将(7)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8)祸乎?”家富(9)良马,其子好(10)骑,堕(11)而折其髀(12)。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13)入塞,丁壮者引弦(14)而战。近塞(15)之人,死者十九(16)。此独以跛(17)之故,父子相保(18)。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19)不可极(20)深不可测也。

解释

译文

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居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幺就不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许多匹良驹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幺就不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幺就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徵兵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众多。惟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徵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基本解释

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详细解释

1. 【解释】: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2. 【出自】:《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3. 【示例】:处士有志未遂,甚为可惜,然“~,安知非福”。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回
4.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分句;用于安慰语

字词

(1)塞上:长城一带。塞,边塞。
(2)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善:擅长。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算命等。
(3)胡: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3)故:缘故。(4)亡:逃跑。
(5)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6)何遽(jù):怎幺就,表示反问。
(7)居:过了。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指经过的时间。
(8)将:带领。
(9)为:是。
(10)富:很多。
(11)好:喜欢。
(12)堕:掉下来。
(13)髀(bì):大腿骨。
(14)大:大举。
(15)引弦(xián):拿起武器。
(15)近塞:靠近长城边境。
(17)十九:十分之九;指绝大部分。
(18)跛:名词,指腿脚不好,走路失去平衡,一拐一拐的;瘸腿。
(19)保:保全
(20)化:变化
(21)极:尽

成语故事

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幺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幺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幺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徵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故事赏析

《塞翁失马》通过一个循环往复极富戏剧性故事,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係,揭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如果单从哲学角度去看,这则寓言启发人们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去看问题:身处逆境不消沉,树立“柳暗花明”的乐观信念;身处顺境不迷醉,保持“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
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

人物争议

“塞翁”与“善术者”应指一人。“其父”不应解释为“他的父亲”,而应为“那个老翁”,即塞翁。

作者简介

塞翁失马
刘安(公元前179—公元前122),西汉皇族,淮南王。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奉汉武帝之命所着《离骚体》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着作。他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鸿烈》亦称《淮南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