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头鵐

百科
凤头鵐

凤头鵐

凤头鵐(学名:Emberiza lathami):属小型鸣禽,体重21-31,体长134-175毫米。以头顶的细长羽冠为特徵,雄鸟全身几乎均为黑色具蓝色光泽,两翅和尾以及尾上覆羽栗红色。雌鸟具短的褐色羽冠,上体暗橄榄褐色,两翅暗褐色具栗色或栗红色羽缘。尾暗褐色,最外侧一对尾羽几乎全为栗色或栗红色,次一对的外侧尾羽具大的楔状白斑。下体污皮黄色或暗褐皮黄色,胸具窄的黑色纵纹。

凤头鵐为开阔和乾燥地区鸟类,栖息于山麓的耕地和岩石斜坡上,也见于市区和乡村。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在丘陵和低山区活动,而冬季则下到平原,夏季却到较高的山区繁殖。留鸟,部分游蕩。繁殖期间多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季节多结成小群。一般主食植物种子。主要分布于中国、缅甸、印度等地。

(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凤头鵐
  • 拉丁学名:Emberiza lathami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鸟纲
  • 亚纲:今鸟亚纲
  • :雀形目
  • 亚目:鸣禽亚目
  • :鵐科
  • :凤头鵐属
  • :凤头鵐
  • 亚种:无亚种 
  • 命名者与年代:Gray, 1831
  • 同义学名:Melophus lathami
  • 英文名称:Crested Bunting

形态特徵

雄性成鸟(春羽):头、颈、肩、背、腰、尾以及整个下体概为黑色,并带蓝绿色金属光泽;冠羽较长,长达30毫米左右;尾上覆羽深栗色并缘以黑色;尾羽栗红,羽端黑色;翼上覆羽和飞羽鲜栗色,小覆羽具黑缘,而初级飞羽和内侧次级飞羽先端乌黑;尾下覆羽和大腿羽淡栗褐色。腋羽黑色,翼下覆羽栗色。
雄性成鸟(秋羽):所有黑色部分的羽缘均呈橄榄褐色而扩展至全身各羽,而翼覆羽转呈黑褐色,边缘也浅淡。
雌性成鸟:上体暗褐,缘以灰色,并具宽大灰褐色纵纹;飞羽外翈,初级飞羽尖端和内侧次级飞羽暗褐,羽轴栗红;翼覆羽棕褐,羽缘浅灰;尾羽棕褐色;大多数外侧尾羽具栗红色楔状斑;耳羽和颊褐色而沾绿;下体锈黄,颈侧和两胁较暗而沾绿,喉和胸微具暗褐色纵纹。
幼鸟:与雌鸟相似,而且部分羽色也似成鸟的秋羽,但冠羽很短或无。
虹膜褐色;上嘴近黑色,下嘴基部肉色;脚肉褐色,爪近黑色,爪尖色淡。
大小量度:体重21-31♂克,♀22-28克;体长♂143-175毫米,♀134-166毫米;嘴峰♂11-14.9毫米,♀11-14.6毫米;翅♂74-85.5毫米,♀74-87.5毫米;尾♂62-76毫米,♀62-76毫米;跗跖♂19-22毫米,♀18-22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等开阔地带和海拔2000-2500米的中高山地区,常出入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松树林林缘地带,尤以河谷、溪流两岸疏林灌丛地带较常见。秋冬季节也出现于山边稀树草坡、农田和树寨附近的树丛和灌木丛中,有时甚至出现在城市的公园和庭院中。

生活习性

留鸟,部分游蕩。繁殖期间多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季节多结成小群。休息时停歇于电线上或树上,在无树地区,则栖于突出的圆石上。性大胆,不甚怕人,有时人可以靠的很近。春、夏期间雄鸟常站在树梢或电线上起劲地鸣叫,清脆悦耳,雄鸟叫声作“churk”声,但到春季繁殖期则发出一种似呼哨子的优美动听的声音。雌鸟在筑巢过程中也发出一种似莺类的叫声,其他时期不能听到。此鸟喜在麦田,薯地,油菜地上觅食,地面行走颇似云雀,有时也攀到树干上觅食蝉类和其他昆虫。
食物以植物性为主,如麦粒,薯类,杂草种子和植物碎片等,也吃少量昆虫和蠕虫及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

分布範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寮国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和越南。
中国浙江江西、、湖南、广西、广东、 四川(成都、宝兴、西昌、绵阳、会东、雅安、米易、盐源)、云南(西双版纳、泸水、腾冲、潞西、景东、元阳、贡山、澜沧)、贵州(遵义、兴义、贵定、榕江、罗甸、印江)、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东南。常见于中国华中、东南及西南的多草山坡;迷鸟至台湾。
凤头鵐分布图凤头鵐分布图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5-8月。在印度繁殖期4-8月, 也有的凤头鵐繁殖较晚,在巴基斯坦穆里山麓通常在6月初才开始营巢。当雄鸟站在岩石顶上或高树冠上高耸冠羽发出强烈鸣唱后不久,即进行配对。雌鸟单独负担筑巢工作。对于营巢地的选择性不大,有的巢建于沿岸高坪的草丛中,有的在堤坝或墙壁穴中,也有的在山茶树基部或其他小灌木下方。巢呈深杯状,巢壁疏鬆,由细草,苇茎杂以根须和苔藓编成,内垫以冗草毛羽等,结构较粗糙鬆散。每窝产卵3-5枚,卵呈灰白色、淡绿白色、灰黄色或污白色,具褐色斑点覆盖于红褐斑上,并多集中于卵的钝端,有时形成小环,卵为椭圆形,大小为17.95-22毫米×13-17毫米。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範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準(分布区域或波动範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