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温度(套装共2册)》包括了《历史的温度: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和《历史的温度:细节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2》两部著作。史书上的一段话、一个名字,甚至一张图,在张玮的笔下,呈现出一张张意想不到的面孔。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历史的温度(套装共2册) 读后感读完了,突发的想写篇读后感,多半是我以为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应该做一些应景的事,如果偏要灌输什么意义的话,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意义。至于为什么是这本《历史的温度》,那也完全是因为今天刚好读完了,也就是这么巧,倘若没有读完,便就真的不会写。当然偶尔发发观点,其实是有益身心健康的。
我确实不知道这读后感是写给什么人的,但仔细想想,恐怕只有三类人,看过的,未看过的,还有我自己。对于看过的我们是可以交流心得,像登上山后在山顶盘坐聊天,抒发感怀那样,当然我觉得我只喜欢和熟悉的朋友聊,和陌生人聊总以为是件危险的事,可能惹我不开心。我偷偷看了看别人写的读后感,觉得很专业,有人很喜欢这位体育记者的行文风格,喜欢他的观点,强烈推荐给朋友看,像这样的其实是很和谐的声音,从批评的价值来看,没有营养的,有一篇就提出了点批评,认为思想性一般,只是给大众普及历史的亲民读本,其实是确实的,因为这本书本就是一位作者拿着公众号,本着日常给读者讲些小故事,讲些有温度的历史,再加一些作者自己的思考,聊着谈着,轻松的读本,至于思想性,我觉得思想性是个很有意思的剖析层面,只要是故事讲的完全,不遮遮掩掩,那其中滋味就全是仁者见仁了,学过艺术论的就会清楚,我们只能理解我们见过的东西。
历史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而这些历史故事多多少少我们都有印象,可并不阻碍再去读它们,再一遍一遍的读它们。一方面人是会成长的,所以不同时间所见到的历史故事会衍生不同的想法,这就是前面说的仁者见仁,而另一方面历史本就是无数先辈的故事,他们浮萍一生漂泊,本就值得后人铭记,还是那句老话,读史使人明智。何况这位讲述人本身也是科班出身,写作功底是有的。
当一篇篇的优质文稿出来,加上后期的运营,也积累的不少粉丝,只要稍作整理,排排次序,分分类别,倒真也可以出个像模像样的书,读完第一部的时候,我觉得真好,为什么,因为很多主角是有线索的,他们之间的繁杂关系捋顺了,能看出来历史是他们共同构成的,在历史中,不同人各扮演什么角色,厉害关系。通过人物,事件,环境共同作用,让历史表现得非常的立体,是多维的,这是我所喜爱的历史。
不过倒也真的反应了很多作品第一部就是最好的,后面作者可能受到了所谓成功的影响,结构散了一些,篇幅多了些,产量更大了不少,我也是兴趣去了解一下,竟然发现作者已经写了几百篇了,按照他本人的话,有这样的存稿,他出书的话,可以出五六本,我有些吓到,网络像是真有压榨人才华的魔力,慢一点可能会更好。因为感觉文章确实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我提醒一下,只是希望这位作者能更好的去讲故事。
作者是位体育记者,所以书里的体育报道都格外娴熟,文质颇佳,特别是作者与刘翔本人很熟,所以文字更有温度,我很喜欢,当然在一方面是原因我个人不太关注体育,但看到这些体育事件也能激起我的兴趣,更加上观点都让人舒服,对不同人的可能态度都调节的非常好,这是我很钦佩作者的职业素养。
对于读过的,我也就这些话说了。
至于和没读过的只想看看书评的朋友说些话。我记得高中时候物理老师给我们讲,时间就是金钱,不要拿那么多时间去看那些课外书,要是真想了解,就看看简要,看看目录,再看看别人写的读后感,就可以了,逢人谭天的时候也可以说自己读过,不显得自己无知,若还能记得几个读后感里的观点,抛出来,别人倒还可以信以为真,你节约了时间,社交目的达成了,很有效率。老师说得太好了,至于后来我真见了无数无数的读者,边玩游戏边听着书,一心多用,什么不耽搁,多倍快乐,玩的时候也不有太强的负罪感,毕竟耳朵在学习。可人的带宽是有限的。很多以为得到的,都错过了。好的,如果你热衷于听故事,倒不如去听听《罗辑思维》《晓说》什么的,这是本类似杂志的书,一直有看杂志习惯的,却因为手机时代的来临改了阅读习惯的,这本书蛮不错的,另外,爱好历史的,喜欢闲来翻翻书的,这本蛮好。
最后在写给自己一点话,读书写读后感帮助回忆,帮助思考,不动笔墨不读书,本就是正确的做法,看本书mark一下的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